中耳炎病因病症及预防

概述:发生在中耳部位的炎症主要表现为耳痛、耳道流水和听力下降等耳镜观察、听力学检查、CT等帮助诊断治疗包括局部、全身药物或手术疾病定义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以鼓膜为界,鼓膜外侧为外耳,鼓膜内侧为中耳,依次排列着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中耳炎(otitismedia),指的是发生在中耳部位的感染,即病毒或细菌引起鼓膜后面区域的炎症。流行病学10岁以下儿童中,80%的孩子至少得过一次中耳炎伴积液。该病的发病年龄段有两个高峰,即2岁和5岁。该病好发于儿童。有研究显示,80%的孩子在3岁前曾有中耳炎病史。大多数中耳炎发生在冬季和早春。部分中耳炎会自行好转或痊愈,但如果症状持续或发展严重,应当及时诊治。疾病类型依据中耳炎起病情况及病情程度,该病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急性中耳炎发生在中耳黏膜的一种急性、炎症性反应。急性非化脓性大约48小时内突然发作,表现为耳痛等急性感染的症状,可伴或不伴中耳积液。急性化脓性多由感冒等原因诱发,在致病菌的侵袭感染下,中耳黏膜出现了化脓性的改变。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性慢性化脓性病程超过3个月或病情反复发作,表现为长期或间断性耳部流脓,鼓膜穿孔,并可伴有听力下降。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感染不仅侵犯中耳的黏膜,甚至会累及骨膜甚至骨质。中耳胆脂瘤中耳内出现的一种囊性结构,它并非肿瘤,囊内主要包含脱落的上皮和角化物,部分患者可能还伴发中耳的骨炎或者压迫性骨质吸收。分泌性中耳炎当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时,会影响咽鼓管的开放功能,导致中耳积液、黏稠分泌物等排出困难,从而使积液(如浆液、黏液)等聚集于鼓室或乳突腔,堵塞中耳部位。病因:中耳炎源于细菌以及病毒的感染,可由感冒、流感、鼻窦炎等疾病引起。感染时,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犯中耳,或者引起咽鼓管充血和肿胀,从而使渗出物流通不畅,最终引起中耳感染的症状。基本病因病原体感染中耳炎常见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而言,主要致病源多为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腺病毒等。在一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病原体往往经咽鼓管逆行累及中耳。另有些患者,由于在不洁净的水中游泳,病原体附着于鼻咽部,当擤鼻子不当时,容易将病原体吹入鼓室中,直接影响耳部。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疾病主要有慢性鼻窦炎和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鼻咽部分泌物堆积,可能会引起咽鼓管咽口的堵塞、狭窄,进而影响到中耳引流,出现感染。腺样体肥大:肥大的腺样体,可能会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分泌物引流,引发感染。诱发因素过度吸烟,刺激鼻窦、咽部等;耳道异物,过多的耳垢堆积;季节或气候变化时引起的感冒;耳道自洁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等;婴儿哺乳位置不当:婴儿的咽鼓管比较短,而且趋于水平,躺着吮乳时,乳汁容易经过咽鼓管返流到中耳内,继发感染。症状:不同类型的中耳炎,症状会略有差异。化脓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状包括耳痛、听力下降、耳道内流水、流脓甚至流血等。而分泌性中耳炎多表现为耳痛、耳闷、耳堵、听力下降或耳鸣等。除了以上典型症状,还可伴随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对低龄儿童而言,由于不能准确表达耳痛,需注意观察是否有“揉耳”动作,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典型症状耳痛多见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急性充血时疼痛较明显,若同时伴有中耳内脓性分泌物,则可表现为剧烈疼痛。部分患者会伴发耳闷堵感。耳道流水或流脓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当鼓膜穿孔后,会出现耳道内流出水样、血性或脓性分泌物。耳道溢液可表现为持续性发作或间断发作,前者多见于中耳胆脂瘤,尤其当耳道分泌物呈豆腐渣样且伴有恶臭味时,而后者多见于慢性单纯性中耳炎。听力下降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尤其是中耳胆脂瘤患者,由于听骨链被胆脂瘤破坏,听力下降多较严重。耳鸣部分患者会伴有低调或高调耳鸣。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捏鼻鼓气时会听见耳内“气过水声”。伴随症状感染可能导致全身症状,比如高热、呕吐、腹泻等,多见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日常预防:因为中耳炎好发于婴幼儿,所以0~5岁孩子的监护人,应多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wh/11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