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常识怎样游泳更健康
游泳前后的必做事项
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郭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下水前做热身运动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岸上做伸展运动和慢跑,这样有利于“防止游泳时抽筋、减少下水后遭遇意外事件的可能性”。
另外,做好下水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泳衣要穿着合体,泳帽和泳镜是必需的装备;其次,如果耳朵易进水,需戴耳塞;初学者、儿童、体弱的中老年人,应携带游泳圈或其他辅助器材。
下水前要按照规定冲洗身体,同时,有必要排泄大小便。如果下水前不这样做,我们将会把皮肤上的东西带到泳池,包括天然油脂、汗液、化妆品等,以及可能的在水中大小便失禁等情况。
游泳后,须用软质干浴巾擦净身体。如在游泳池游泳,最好滴氯霉素或硼酸眼药水。穿好衣服之后,最好做一些整理活动,然后在阴凉处休息15~20分钟。这样,既减轻肌肉酸痛,又有助于消除疲劳。
六种情况忌游泳
一、空腹、饭后忌游泳。若在空腹饥饿时下水游泳,易引起低血糖,出现头昏、心慌、乏力等症状,甚至导致溺水等意外险情。饭后饱腹时游泳,不仅影响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且极易引起胃痉挛、呕吐、腹痛等现象。因此,空腹不游泳,饭后30分钟至一小时再下水游泳。
二、酒后忌游泳。酒精会干扰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节律,头脑昏沉而影响对水中情况的判断能力,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发生游泳意外的机会,必须禁止。
三、劳动或剧烈运动后忌游泳。劳动或剧烈运动后,常一身大汗就跳进水中,求得一时痛快。而往往劳动或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多,体温升高,皮肤汗腺及皮下血管扩张,此时,如猛然跳进凉水中,身体受到冷刺激后,皮下血管急剧收缩,汗孔闭塞,极易引发感冒、急性关节痛等。所以,要等到身体汗出透后再游泳。
四、月经期间忌游泳。女子在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下降,受冷水刺激,易导致闭经、痛经。另外,病菌还可能引发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五、患有某些疾病者忌游泳。例如严重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较严重心律失常、癫痫、急性眼结膜炎、有开放性伤口及各种传染病等患者,不要游泳。
六、忌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夏日外出旅行,对天然水域环境和水下情况不熟悉的情况下切忌贸然下水游泳,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预防相关疾病
郭黎提醒,在游泳时要注意防病。
预防红眼病,6~7月份是发病高峰,而公共游泳池是传播红眼病最多的地方。因此,到了公共泳池,应加强自我防护,注意戴泳镜,不和他人共用浴品,游泳时不要用手揉眼睛。
预防中耳炎。游泳时,若耳朵不慎进水,易诱发急性中耳炎。因此,游泳时一定要保护好耳朵,防止污水进耳。郭黎告诉记者,一旦耳朵进水,上岸后可采取单足跳跃法,即头歪向进水一侧,另一侧单足跳跃十几下,促使水从外耳道流出。
防晒伤。许多人喜欢到江河湖海等水域游泳,长时间暴晒会引起急性日光性皮炎,皮肤火辣辣地刺痛。为防止晒伤,在阳光最猛烈的上午11时至下午3时这段时间最好不去游泳,宜选择清晨和傍晚。
郭黎最后强调,在游泳池游泳时要讲公德,不在泳池内小便。因为小便中的尿酸可以与氯气消毒的池水产生有毒物质,如被吸入会对人体产生损害。另外,游泳时不要潜水,尤其是在人员密度高的泳池中,容易被他人踩踏而引起危险。
《中国科学报》(-08-21第12版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wh/1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