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分泌性中耳炎不流脓,你了解吗
(作者耳鼻喉科姚望)
分泌性中耳炎在门诊经常碰到中耳炎的患者是学生,他们的家长发现孩子发生了耳痛、外耳道流脓等症状,医院就诊。但还有一种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因没有出现外耳道流脓而容易被家长所忽视,但它的危害却是非常大的,可使人的听力下降,甚至还可导致耳聋。所以这种耳朵不流脓的中耳炎,同样也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时,由于咽鼓管阻塞,中耳负压形成,鼓室黏膜充血、肿胀,液体漏出,形成鼓室积液,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但又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结构,咽鼓管直径仅为成人的1/2,鼓室口与咽口呈水平位置,再加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因此,他们又要比成人更容易患上中耳炎。
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时,早期可以不表现出任何症状,也不会有听力下降,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开始出现传导性耳聋,听力已经开始下降,耳内有闷胀感及低音调耳鸣,大一点的孩子可诉说“耳朵闷闷的、有东西塞着的感觉,耳朵嗡嗡作响”等,而对于小宝宝来说,他们虽然还不会准确地表达“耳朵胀痛”,但他们会出现一些特别的表现,如:夜间哭闹不止、用手抓耳、用头不停地蹭枕头、不明原因发热、夜间打鼾等。
如果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尽早处理,大部分患儿的听力最终还是可以恢复正常。但如果任其发展,中耳继续处于负压状态,中耳腔积液中的水分被吸收而变得黏稠,使内陷的耳膜粘连固定,进而出现永久性听力下降。
除了上呼吸道感染外,其他能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问题,如腺样体肥大,也可使后鼻孔发生阻塞,压迫咽鼓管,进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因此,对腺样体肥大儿,最好也能请耳鼻喉科的医生进行体格检查、耳镜检查及声导抗测试,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
一旦确诊,暂未出现听力下降者,可以先观察三个月,因部分病例有自愈倾向,在这期间注意复查鼓膜及声阻抗,如果病变没有加重,或呈逐步减轻,可以不用治疗。对予已经存在听力下降的患儿,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先进行药物治疗,同时还要对引起耳咽管功能障碍的各种病灶给予及时的治疗,以免造成中耳炎复发难愈。如果病情发展到复发难愈,则建议行鼓膜置管术等手术进行干预,以免造成听力永久性的损害。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wh/5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