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疾控中心科普小课堂带您探秘流行性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斑)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该病的病死率高,危险性大,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流脑冬春季节病例高发,一般在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第二年的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皮肤出现瘀点(斑)等。本病可出现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神经损害而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耳聋及失明等并发症,也可出现肢体瘫痪、癫痫和精神障碍等后遗症,主要由脑及周围组织粘连所致;也会因缺血、坏死可引起皮肤、肢体及指趾的永久性损伤。

流脑的传染源是什么?

带菌者和患病者是流脑的传染源。流脑潜伏期为1~10天,一般为2~3天。患者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均有传染性,多不超过发病后10天。

流脑是如何传播的?

流脑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感染危险性也较高。病人或病原携带者以打喷嚏、咳嗽等形式,使病菌随飞沫进入其他人呼吸道而感染。

流脑的易感人群是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易感人群感染后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仅1%出现典型临床表现。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隐性感染获得的抗体水平较低且不持久,仅能免于发病,不能防止再次感染。发病获得的免疫较稳固,第二次患病罕见。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最容易感染流脑,特别是居住、生活、学习环境拥挤的人群。近年中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为发病的主要人群。

如何预防流脑呢

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擦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不要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

4、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中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如周围有流脑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在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二、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1、加强户外活动和耐寒锻炼,注意平衡饮食,保证充足休息。

2、注意环境卫生,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三、做好防护:

1、儿童应尽量避免与有上述症状病人的接触。

2、流行季节在人员拥挤的场所内应戴口罩。

3、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应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编辑:赵宏宇

审稿:张永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zz/13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