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判断孩子患了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一种常见病,也是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晚期治疗比较棘手的顽固性病症。国内统计分泌性中耳炎占耳鼻喉科门诊病人的2.28%~4.96%;中小学生发病率达4%~18%。每年小儿因患分泌性中耳炎而手术者达万人次以上;其中有82%的小儿患过1次分泌性中耳炎,50%达3次以上,25%达6次以上,68%小儿在2岁前有过首次发病。
分泌性中耳炎小儿多见,是因为:(1)小儿咽鼓管位置低、平,管腔短、粗,卧位吸乳易呛咳,使乳汁误入中耳;(2)咽鼓管软骨部较柔弱,不能自行开放;(3)中耳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4)扁桃体感染后水肿、增生,易堵塞咽鼓管咽部开口;(5)腺样体内存留细菌和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引起中耳感染;(6)乳突气房发育不全,空气储备量不足;(7)2岁以下幼儿常有间质或内芽组织,呈活瓣样阻塞耳咽管;(8)小儿易患鼻部及上呼吸道疾病,影响咽鼓管功能;(9)小儿中枢神经正处在发育阶段,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力低下,易患上呼吸道疾病。每年来住院的患儿大多都是幼儿园体检发现听力有所下降,而到门诊检查后发现患儿多有鼓膜充血,混浊呈毛玻璃状,失去正常光泽。鼓室积液后鼓膜常呈淡黄色、橙红色、琥珀色、乳白色或灰白色。积液多时可见鼓膜有液平面,凹面向上,有时可见气泡。积液多时鼓膜外突,活动受限,鼓膜穿刺可抽出液体。往往到这个时候已经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了。
分泌性中耳炎早期诊断为什么比较困难呢?那是因为儿童难以描述耳痛、耳闷或听力下降等表现,临床上常易漏诊和误诊,家属也容易忽视,容易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如何早期判断孩子患了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常在感冒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时发病,大龄儿童诊断不难,小儿患病常无主诉,但有以下表现,可助诊断。
(1)不能准确说出或指出声音的来源地,当被呼唤时头部常转错方向;(2)对一般谈话常无反应,必须用大声或拍击肩背后才引起注意;(3)与别人交谈时常问“什么”而需再重复一遍;(4)在嘈杂的环境中更听不到他人说话的内容;(5)常发生不听、不注意或对他人不理睬的行为;(6)看电视常坐在近处,或将电视音量调高;(7)喜欢单独行动,不愿参加集体活动;(8)不能正确的按口头指令中几个环节一一去做,或执行时表现犹豫;(9)说话或朗读过程中音调逐渐提高。声导抗检查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
清除中耳腔积液,恢复咽鼓管功能,清除病因病灶,重视变应性和免疫反应性治疗,防止复发。
多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zz/1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