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急性中耳炎之診治建議

制訂日期:年10月1日

註:本建議中所列出之條文,為兒科醫學會成立專家委員會後,各專家根據現有的醫學證據所做出的綜合建議。此建議應根據日後更多的醫學研究發現加以修改,且不應引用這些條文作為糾紛審議之依據。

急性中耳炎(acuteotitismedia)是兒童最常見的細菌性感染症之一,大多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併發症。國外研究顯示,80%以上未滿3歲兒童至少得過一次中耳炎[1,2]。年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統計,顯示≤12歲兒童的急性中耳炎年發生率為64.5/1,,每年復發率33.1%。0-2歲發生率最高,為41.2/人年[3]。

兒童急性中耳炎常見的致病菌,包括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嗜血桿菌(Haemophilusinfluenzae)、卡他莫拉菌(Moraxellacatarrhalis)[1,2,4-6]。兒童常規接種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pneumococcalconjugatevaccine)以後,肺炎鏈球菌所佔比率可能下降[1]。

急性中耳炎合併出現化膿性結膜炎之情形,被稱為結膜炎-中耳炎症候群(conjunctivitis-otitismediasyndrome),最常見的致病菌是嗜血桿菌[1,2]。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與革蘭氏陰性細菌(gram-negativebacteria)感染,可見於年幼嬰兒與新生兒的急性中耳炎[1]。急性乳突炎(acutemastoiditis)的致病菌,除了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之外,金黃色葡萄球菌與綠膿桿菌(Pseudomonasaeruginosa)也是常見病原[1,2]。慢性化膿性中耳炎(chronicsuppurativeotitismedia)為耳膜破裂後持續中耳感染與滲出液,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與綠膿桿菌[1,2]。

表1、兒童中耳炎的致病菌

美國兒童急性中耳炎[5]

台灣兒童有滲出液培養之中重度中耳炎[6]

培養細菌

-2

(N=)

-

(N=)

-

(N=)

肺炎鏈球菌

28%

23%

68%

嗜血桿菌

25%

36%

22%

卡他莫拉菌

3.5%

3%

3%

A群鏈球菌

1.5%

1.3%

4%

混合細菌

-

-

3%

培養陰性

46%

41%

-

台灣肺炎鏈球菌的penicillin最低抑菌濃度(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大多超過1μg/mL,口服製劑中以amoxicillin-clavulanicacid的抗藥性比率較低(表2)[7]。台灣嗜血桿菌約60%可製造beta-lactamase而對ampicillin有抗藥性(表3),卡他莫拉菌則約%可製造beta-lactamase[9-11]。

表2、台灣肺炎鏈球菌醫院分離菌株的抗藥性比率

抗生素

-[7]

(N=)

-[8]

(N=)

Penicillin*

30.4%

36.8%

Amoxicillin/clavulanate

-

16.1%

Cefuroxime

-

82.8%

Ceftriaxone*

19.4%

16.2%

Cefepime*

-

17.8%

Clindamycin

-

71.2%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80.8%

-

Levofloxacin

3%

7.2%

Van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
补骨脂素价格大概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zz/515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