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这些小动作,会给宝宝带来大损伤
人的耳朵与鼻腔、口腔是相通的,这个通道叫咽鼓管。咽鼓管靠近鼻咽部的地方有个类似阀门一样的结构。平时,这个阀门是闭合的。当吞咽、打哈欠时,这个阀门会打开,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
宝宝中耳的咽鼓管发育不完全,较为粗短平直,周围的骨壁很薄,有的部位还有未完全闭合的骨缝,病毒或细菌很容易从这些骨缝潜入中耳引起炎症。最常见的是患了感冒、鼻炎、扁桃体炎的宝宝,抗病力较弱,“引狼入室”的机会大。但爸爸妈妈的一些坏习惯,也会让宝宝患上中耳炎。
1.妈妈躺着喂奶,易使少量乳汁流入宝宝耳中;
2.长期用安慰奶嘴,引发宝宝频繁吸吮,病菌乘机从鼻腔后端潜入咽鼓管;
3.擤鼻涕的方法错误,如用两手指捏住宝宝两侧鼻翼,迫使鼻涕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污染中耳;
4.乱掏宝宝耳朵,损伤了耳道黏膜或鼓膜引发感染,并蔓延到中耳;
5.在宝宝面前吸烟,有害物刺激中耳粘膜,粘液分泌增加变稠,造成中耳积液,形成渗出性中耳炎等。
如何预防中耳炎呢?
一、哺乳时不能太急太多,应将宝宝斜抱起,喂奶后要将其竖起,轻拍背部,使胃内气体排出,以免溢奶。如果宝宝漾了奶,赶紧把宝宝抱起来,让他侧头,呕吐出来,或是把宝宝竖起来,防止奶流到咽管里头去。
二、合理喂养,增强抵抗力,呼吸新鲜空气,衣服穿着适度,预防感冒。
三、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给宝宝洗澡的时候注意耳朵别进水。
警惕中耳炎
中耳炎是一个极易让家长疏忽的疾病,它的症状表现为耳朵痛、听力下降等。但这种症状有时候很模糊,以耳朵痛为例,有的是隐隐作痛,有的是剧烈疼痛,有时痛一下后又不痛了。此时,有的爸爸妈妈会以为是孩子不小心碰到了耳朵,不会马上怀疑是中耳炎。特别对于小宝宝,不能通过言语表达,只能通过哭闹、抓耳、摇头表示耳部不适,爸爸妈妈很难理解宝宝到底哪里不舒服。
急性中耳炎如果发现及时,对症下药,一般马上就会痊愈,不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听力。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变为慢性中耳炎,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听力永久下降。
在这里提醒爸爸妈妈,当宝宝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要高度重视:
耳朵痛一下又不痛了,但精神没有平时好;
抓耳朵,或时不时用手指掏一下耳朵洞;
对大人说话不理不睬、老是要大人重复一遍,或喜欢把电视机音量开得很大。
有的宝宝,得了中耳炎后,并没有明显的感冒发烧症状,可能只是38℃以下的低烧,或流点鼻涕,如果伴有上面这些表现,爸爸妈妈就要高度警惕了。
按个再走啦~让我知道这篇文章对您是有用哒
10万妈咪聚集在这里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zz/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