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粒姿6种行为伤害宝宝耳朵你或许
宝宝刚出生时听力非常灵敏,同时也非常脆弱。擤鼻涕、打喷嚏、掏耳朵……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如果做得不对,很容易就会伤害孩子的耳朵,甚至影响他的听力。
下面的这些举动,如果你也有的话,就快快纠正吧。
经常给孩子掏耳朵
宝宝的外耳道还没有发育成熟,加上耳道内皮肤很娇嫩,经常掏耳屎会损伤耳道内皮肤,让耳道内皮肤上有“保护性”的皮脂脱落,耳道“过度干净”也会让宝宝感到不适。
此外,耳屎具有一定的油腻性,宝宝在洗澡时,耳屎可以防止脏水的侵袭,进而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发生。它还能减低声波对鼓膜的冲击,进而保护听力。
正确处理:由于宝宝的听力还处于发育阶段,所以耳屎的保护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耳朵有一定的自洁能力,不需要特别清理,耳屎会随着宝宝的咀嚼或运动掉出耳道外,用毛巾擦干净即可。
太用力擤鼻涕
过于用力擤鼻涕,特别是两个鼻孔一起擤,可能会使鼻腔内的病菌在压力的作用下经耳咽管直接侵入鼓室,轻则引起暂时性的耳堵塞感,重则可发生耳痛、中耳积脓,甚至导致鼓膜穿孔以及耳流脓、听力下降等。
正确处理:压住一侧鼻翼,然后轻轻擤出对侧鼻腔内的分泌物;再用同样的方法擤出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对年龄偏小的婴幼儿,家长可先用细橡皮管或塑料管将鼻腔的分泌物抽吸干净,用血管收缩剂滴鼻后,再用清洁的棉签缓慢插入鼻腔,边转动棉签边将棉签抽出,拭净鼻腔内残余的鼻涕。
捂嘴捂鼻子打喷嚏
有的家长在孩子打喷嚏时会让他憋住喷嚏,或者捂着孩子的嘴和鼻子,其实这样做并不好。因为这样会使鼻部压力增高,细菌、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捏鼻子灌药
捏鼻子时孩子会挣扎哭吵,这样可能导致鼻腔分泌物或药水通过孩子短直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另外,孩子的鼻腔黏膜、血管比较娇嫩,捏鼻子喂药时,家长的力度如果没控制好,还会导致鼻黏膜和血管损伤。
让小宝宝平躺着喝奶
让宝宝平躺着喝奶,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很容易引起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小宝宝的咽鼓管长度较短而宽度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奶水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拍打宝宝的脸
和孩子逗着玩时,拍拍他的脸当然可以,但注意要避开耳朵。
有时孩子调皮任性,性急的家长会打孩子的脸,这样的行为一定要避免。打脸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力道过重,或是打到了耳朵,孩子的耳膜在大力冲击下可能受到损伤,出现穿孔。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清华学霸给小学生的12条忠告!
听说,点赞的妈妈,都很美丽?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zz/7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