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名中耳积液,是以中耳内粘液或液体积聚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该病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好发,发病率高,为儿童耳鼻喉最常见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主要在患儿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
该病好发于儿童,主要与小儿特殊的鼻咽部解剖结构有关。我们人耳的鼻腔与中耳腔通过鼻咽部的咽鼓管进行相通,起着调节中耳气压及分泌引流的作用;但是与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咽鼓管相对较短、宽而平直,因此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及其它分泌物易经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而引发炎症;加上部分患儿在感冒后引起鼻塞、鼻涕不适时,常进行不正确的擤鼻涕,更易将鼻腔内或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吹入中耳腔内。
对于婴幼儿来说,哺乳不当容易逆乳,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工哺养者,逆乳时乳汁留积于鼻咽腔,往往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耳闷、耳胀和听力下降;但儿童往往不能很好的进行上述症状的主诉,尤其是尚不会讲话的婴幼儿。
因此,如果家长发现:婴幼儿出现反复抓耳、拍耳朵、易激惹、烦躁、对正常对话反应差甚至无反应;学龄期儿童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时音量放得很大等异常现象,结合患儿前期感冒或鼻炎等上呼吸感染的病史,基本可考虑该病。
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家属应医院就诊,根据病史及专科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为平坦型B型曲线和声反射、耳显微镜或内镜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
因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较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所以最佳的预防方式就是加强体质,尽量避免出现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同时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明显脓涕时,尽量避免捏鼻吹鼻涕的动作,可减少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此外对于已经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可以推荐加强咀嚼及吞咽动作的次数,如咀嚼口香糖(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使用),和做压耳动作,通过增加耳道内压力,间接引起咽鼓管的开放,有利于积液的排出。
图1、儿童与成人的咽鼓管比较显示:儿童的咽鼓管相对较短、宽而平直;
因此鼻腔内或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容易通过咽鼓管吹入中耳腔内,引发中耳急性感染,导致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疾病,也是引发儿童听力下降的最多见的原因之一;但同时又是一个通过积极治疗可以痊愈的疾病。
总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及时准确诊断和早期有效干预,是保护儿童听觉健康的重要举措。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zz/8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