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忽略孩子的耳朵问题
报道
据报道,美国南部84%以上的儿童患过中耳炎,50%的儿童患过3次或3次以上,1/4的儿童患过6次或6次以上。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以学龄前(2-6岁)为发病高峰,是儿童听力损失最为重要的原因。急性中耳炎多有剧烈耳痛,而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不明显,甚至根本无耳痛表现。一些家长误以为耳朵不痛就好了,没有继续就诊,以致部分患儿延误治疗,出现鼓膜内陷、鼓室粘连,从而逐渐出现耳鸣、听力下降明显,电测听检查一般呈传导性耳聋,少数患儿可呈混合性耳聋。
那儿童中耳炎又有哪些症状呢?
在成人来说,主要是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闭塞感、耳鸣等。但儿童年龄越小越不会表达,在以下情况时,家长应当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情况,有时需要尽早看医生,或听取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检查。
1、儿童,如果看电视时,要求将音量放大,或在课堂听课,座位靠后难以听清老师的讲解,说明听力可能下降。
2、儿童主动讲耳内有响声(耳鸣),或主动讲耳痛。
3、三岁以前的婴儿,如果总想用手抓耳,说明很可能耳有问题。
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得分泌性中耳炎?
婴幼儿的咽鼓管结构与大龄儿童和成年人比有明显的不同。
1.婴幼儿的咽鼓管结构明显不同:婴幼儿的咽鼓管短,粗,平,(即走行方向比较平直,呈水平状),容易被细菌入侵;而且,咽鼓管开口处有明显的腺样体组织,当腺样体炎症,肿胀时,引起咽鼓管阻塞,导致化脓性中耳炎。
随着年龄的增长,咽鼓管管径渐变小,长,斜(行走的方向渐趋为上升型,呈爬坡状),细菌难以入侵。所以,生理结构的不同,使婴幼儿比大儿童、成年人都更为容易发生化脓性中耳炎。
2、婴幼儿免疫功能差,容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急性慢鼻咽炎、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炎),这些部位的炎症性分泌物容易到达或进入咽鼓管口,从而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3.婴幼儿喂乳,容易发生乳汁返流,容易经过鼻咽部与鼻腔而出。此时已经被细菌污染了的乳汁就人可能进入咽鼓管咽口,引起中耳炎。
如何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1积极预防感冒
适时增减衣服,避免贪凉过度、出汗过度;出汗后宜尽早换上干燥衣服;擤鼻涕时采用一侧擤的方法,不能过分用力,以防鼻涕进入中耳。
2
对婴幼儿要掌握正确的哺乳方法:
(1)母亲坐姿,将婴儿斜45度角怀抱喂乳,不宜让婴儿过度平仰,以免乳汁溢入鼻咽部。
(2)喂乳时速度不可过快,如果使用奶瓶,瓶嘴开口不宜过大或过多,以免突然吸食太多,引起乳汁溢入鼻咽部。
(3)喂乳完毕后,先将其立姿怀抱,轻拍其背部,使乳汁和吸入胃内的空气排出,避免乳汁返流。
3
有鼻与咽喉病时,避免气压突变
又称航空性中耳炎,在有鼻与咽喉病时,如果乘飞机,容易患分泌性中耳炎。
资料来源:内容、图片由元化健康管理医生整理自网络。
元化健康,您身边的健康医疗专家。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hl/6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