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没学会,反倒得了中耳炎
近年来,游泳逐渐成为家长们热力追捧的一项运动,因为游泳不仅仅是全身运动,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肺活量;也是在遇到危险时自救的一种本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孩中耳的保护机制尚未发育完善,游泳有可能引发诱发中耳炎。
五岁的明明今年夏天刚开始学游泳,可前天晚上突然说耳朵特别疼,听声音也不太清晰了,妈妈急坏了,立即带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经过李主任详细检查以及仔细询问病史,确诊明明患上的是急性中耳炎。李主任说,每年夏季,耳鼻喉科总能接诊一些耳部疾病的小患者,其中有一部分是游泳后病菌侵入耳道引发的外耳道炎,还有一部分是不会游泳的小孩由于反复呛水,从咽鼓管感染引发的中耳炎。这类疾病如果早期积极治疗都会很快治愈。如若久拖不治,很可能会出现鼓膜穿孔、耳流脓、影响孩子听力的后果。
李主任说:“儿童的耳部结构尚未发育完善,是儿童较容易发炎的一个部位。尤其是咽鼓管,尚处于发育阶段,特别短,又比较宽而扁平,管口常呈开放状,而且与中耳相连通,鼻咽部要是发生细菌或者病毒的感染,就容易通过咽鼓管感染到中耳引起炎症反应。因此中耳炎又是小儿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频率仅次于感冒。”此外,大多数的儿童都是游泳初学者,鼻子呛水的情况并不少见。由于儿童的咽鼓管发育不完善,不似成人的咽鼓管长而成角,能对呛入的水起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一旦游泳呛水,水中的细菌更容易经鼻腔和鼻咽部逆行至咽鼓管并蔓延到中耳腔黏膜,使其水肿感染,导致中耳积液、阻塞,分泌物(我们俗称的“脓”)流不出来,而造成急性中耳炎,注意的是,如果游泳后不及时擦干净耳朵,潮湿的环境同样会给细菌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容易导致耳道炎、鼓膜炎进而引发中耳炎。
李主任介绍说,中耳炎病情可轻可重,部分宝宝可能只出现听力下降,部分宝宝可能发生耳痛、耳流脓等症状。若未经及时治疗,中耳炎有可能演变成中耳乳突炎,甚至可能发展成脑炎,特别是儿童。因此,家长要留意孩子游泳后是否出现以下中耳炎的症状:
1、小儿反映听力下降,听不清、耳鸣,耳膜有“咕噜咕噜”的声音。
2、若是幼儿,可能会表现为爱抓耳朵、哭闹,尤其在晚上。
3、本身有鼻炎、鼻窦炎的小儿,出现以上情况更须留意。
4、如感到游泳后听力下降、耳内疼痛,医院诊治。
一般泳性中耳炎的早期症状包括:鼓室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鼓室内有浆液性炎性渗出物;有耳堵塞感、轻度听力减退,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或有低热。因为时间不长,常被忽视。中耳炎中期症状为:鼓室黏膜充血肿胀加重,浆液性炎性渗出物转为脓性。症状随之加重,体温可高达40℃,耳痛剧烈,听力减退显著。全身伴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如果耳痛突然消失,或者耳朵里有脓水流出,说明鼓膜已经穿孔。一般的中耳炎患者应连续使用外用消炎药水和口服药。而一些患者往往不遵医嘱按时治疗,仅仅是感觉耳朵不流脓了,就停止用药,这样则会导致急性中耳炎转变成慢性中耳炎。严重者造成耳鼓膜破损、穿孔,长期不愈影响听力等永久性伤害。而反复诱发中耳发炎流脓,更可能引起听力丧失或严重感染,甚至出现菌血症、败血症,或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1、近期内做过鼓膜置管,鼓膜切开等耳部手术的患者不宜游泳;
2、患有感冒、鼻窦炎、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的患者暂时不宜游泳;
3、尽量不做跳水等动作,避免呛水;游泳时使用游泳专用耳塞,以防止耳道进水;使用鼻夹防止呛水;
4、游泳时如发现鼻部或耳部不适,应暂时休息,如果不缓解要及时就医;
5、上岸后侧向歪头单脚跳跃排除耳内积水,保持耳内干燥。
李艳妮
副主任医师
耳鼻喉科主任
湖北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武胜路院区)
周三上午(武胜路院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ys/1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