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在粘连性中耳炎中的作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1743.html

试验背景

粘连性中耳炎是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中耳粘连一旦形成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对于粘连性中耳炎的最有效的临床干预是防止或减轻中耳粘连形成。目前,粘连性中耳炎被认为是一个各种中耳炎后期或后遗症和并发症。在临床上,后期渗出性中耳炎往往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

试验目的

通过研究巴曲酶对渗出性中耳炎(OME)和粘连性中耳炎(AOM)早期的治疗作用,以扩展对纤溶系统在AOM的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认识。

试验方法

分别于术后第3日,第7日,第14和第28日进行随访。术前,术后检查纯音测听中空气传导听力阈值(AHT)。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0.25到2kHz的平均AHT。

研究结果

研究结论

此研究比较了巴曲酶和地塞米松的治疗作用及了解两个药物药理作用的差别。巴曲酶的主要作用是分解纤维蛋白原;地塞米松通过其抗炎、抗毒和抗休克能力,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生长,可以防止在炎症后期的粘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巴曲酶对OME的治疗效果好于地塞米松,而巴曲酶2BU/ml优于巴曲酶1BU/ml。这表明,中耳积液中的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中耳粘连形成和AOM的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并且巴曲酶类药物可以防止或减少中耳粘连的进展。

参考文献

1.?ZOUYi-hui,?etal.JournalofOtology.?;4(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zz/1170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