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李长青最重要的小事儿掏耳朵
摘
要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茶余饭后或闲着没事时,就喜欢随便拿支“挖耳勺”——发夹、棉签、钥匙掏耳朵,觉得这样特别的舒服,有的家长甚至会定期给孩子掏耳朵,却不知这个习惯隐患多多,轻则导致耳道发炎,重则能使听力减退甚至丧失。
掏耳朵有什么学问?耳垢真的是垃圾吗?《健康加油站》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李长青,跟您说说:掏耳朵的那些事儿。
掏耳朵那些事耳垢,不是没用的垃圾!!!
在很多人看来,耳垢是耳朵里的垃圾,其实不然,它是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的黏稠液体,富含许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分:如氨基酸,脂肪酸、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它可以保护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肤干裂,由于它本身呈酸性,可以发挥抑菌和杀菌的生理功效,还可阻挡灰尘、小飞虫等进人外耳道,保护鼓膜。
常掏耳朵,坏习惯!!!
一般情况下,耳垢会在我们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下颌运动,借助耳道皮肤汗毛的推动作用.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干燥成痂、自动排出。所以,常挖耳朵是一种不良习惯,可能诱发多种耳朵的疾病。
特别提醒各位家长,不要给小孩子乱掏耳朵!
宝宝的耳道尚未发育成熟,皮肤娇嫩,而家长又不懂宝宝耳道的特点,稍有不慎便会引起损伤,轻者可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引起感染,甚至形成疖肿,重者会损伤鼓膜,病菌进入中耳,引起感染,影响听力。因此,家长不要随意给小孩子掏耳朵,如果耳垢太多,形成硬结,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为啥养成了掏耳朵的习惯,掏完还痒,不掏更痒?
外耳道有很丰富的神经末梢,经常刺激会导致神经敏感度升高,再加上如果过度清除耳垢,外耳道失去了它的保护会更加敏感,所以就会掏完还痒,不掏更痒。当然,所有这一切还是在外耳道没有其他疾病的前提下,如果有外耳道湿疹、霉菌或炎症,那么主观感觉会更痒!
耳垢总是湿湿、黏黏的,啥问题?
有些人耳内耵聍腺分泌旺盛,耳垢不表现为块状,而是粘稠的液体,被称为“湿性耵聍”(油耳)。这类人群的耳垢生成速度比较快,一医院清理一次,如果工作环境灰尘比较多,请适当缩短清理时间间隔。
如果必须自己掏耳朵,请这样操作!
最好用棉签,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耳垢可自行出来。
温馨提示:要选择木质比较挺实的棉签,转动时一定要轻缓,免得棉签头折在耳道内。平时即使耳道内再痒也不要用指甲、钥匙、发卡之类尖锐物掏耳,没有经过消毒的物品,很有可能沾染病毒细菌,感染外耳道。
其次,如果外耳道分泌物较多,也不必每天掏耳不止。建议一周左右清理一次为宜。一般情况下耳道内分泌物会随着吃饭、说话及各种运动,自动被排出体外。
游泳时,耳朵进水怎么办?
游泳时,水很容易进外耳道,使其变得潮湿,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温床,容易引起急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中耳炎反复发作会导致耳鸣、听力减退,甚至失聪。游泳时,建议戴防水耳塞,有中耳炎或其他耳科疾病不建议游泳,或提前咨询医生。
如果耳朵进水,千万不要用硬东西掏,因为外耳道皮肤被水浸泡后非常容易破损,进而造成感染。建议用棉签将外耳道的水分吸干或侧头跳,用手掌心对着耳朵压3~4次,使耳朵里的水流出。此外,呛水后,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子,以防病菌进入中耳腔。
夏天虫子多,耳朵进了虫子,咋办?
耳朵进了小虫子,千万不要自行用镊子或挖耳勺去弄,因为外道狭窄,一刺激小虫子,它会拼命往里面钻,很可能损伤鼓膜,造成鼓膜穿孔。在家里,可以用食用油或白酒,滴入耳朵杀死虫子,医院取出。
转载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北京城市广播所有声明:欢迎分享!如需转载或合作致电:-收听收看
广播节目:北京城市广播频率FM/AM《健康加油站》直播时间每天16:30—17:30
网络播出:北京广播网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好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cs/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