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治疗要得当
耳鸣者,耳中有声。前来就诊的患者经常形容自己的耳中能听到声音,如蝉鸣,如钟鸣,如水声,如战鼓声,如风声,惟妙惟肖。一部分人认为耳鸣很可能是上火了,吃吃去火药不见好转,也有一部分人长期耳鸣未重视,随后出现了听力下降,在此提醒大家,耳鸣也需重视,心理调控同等重要。
耳鸣是耳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患者自觉耳内有声响、响度不一,高音耳鸣可使病人烦恼,影响睡眠与工作。其出现或为间歇性,或为持续性。有时耳鸣可能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或伴随症状。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外耳、内耳、中耳、听神经、脑干或中枢听觉通路、全身系统性疾病、血管性耳鸣与肌源性耳鸣;
根据响度可分为7个等级:
0级
无耳鸣;
1级
耳鸣响度轻微,若有若无;
2级
耳鸣响度轻微,但肯定听得到:
3级
中等响度;
4级:
耳鸣较响;
5级:
耳鸣很响,有吵闹感;
6级:
耳鸣极响,相当于患者体验过的最响噪声,如飞机起飞时的噪声。
造成耳鸣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耳部的疾病,这是引起耳鸣最常见的原因。如外耳疾病:外耳道炎、耵聍栓塞、外耳异物等,中耳的急慢性炎症、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及内耳的美尼尔氏综合征、听神经瘤,都能引起耳鸣。老年人因耳神经功能衰退常有听力下降,常常伴有耳鸣的发生。常接触噪音或使用电子产品听音乐的不良习惯,也有导致耳聋耳鸣的风险。
2.血管性疾病也会发生耳鸣,如颈静脉球体瘤、耳内小血管扩张,血管畸形、血管瘤等。
3.药物性耳鸣,过量使用了对耳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等,也可出现耳鸣。
4.疾病原因:心血管、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引起的并发症,听神经瘤导致的耳鸣等。
5.心理原因:在压力较大、焦虑时耳鸣加重,而当他们冷静、放松时症状会减轻。
耳鸣患者常存在的心理问题:
1.烦躁及情绪波动:由于耳内或颅内持续不断的鸣响,患者常被吵得心烦意乱。
2.睡眠障碍:耳鸣可造成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碍。耳鸣可影响患者入睡,或是入睡后醒来由于耳鸣声音再度入睡困难。
3.焦虑状态:患者时常感到焦虑不安,感觉自己“好不了了”从而愁容满面,惴惴不安。
4.抑郁状态:耳鸣导致最严重的心理障碍就是抑郁状态。严重持续性耳鸣常使患者产生极为恐惧的心理活动和极大的心理压力,处于抑郁状态。
耳鸣如何治疗?
耳鸣的治疗分为病因治疗、对症治疗。病因治疗是指对引起耳鸣的原发疾病(如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听神经瘤、鼻咽癌等)治疗。如治疗原发病后耳鸣仍持续存在,无法找到病因,则需要对症治疗。治疗方案采用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耳鸣轻重等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首选方案。
①由外耳疾病(如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外耳道胆脂瘤等)、中耳疾病(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粘连性中耳炎、耳硬化症等)、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听神经病、突发性耳聋、耳毒性药物等)和蜗后疾病(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肿瘤等)引起的耳鸣,则选择积极治疗原发病。
②由听觉系统以外的疾病(如高血压、甲状腺机能异常、贫血、鼻咽癌等)引起的耳鸣,应注意控制原发病为原则。
③对耳鸣已严重困扰了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睡眠,患者无法忍受,出现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者,首先要对此型患者的神经衰弱或焦虑症状进行治疗,还要教患者学会对耳鸣有的正确心理认知。大多数耳鸣的特点是在安静的情况下,特别是夜间耳鸣加重。白天主要是环境噪声起到了掩蔽的作用。因此耳鸣患者要尽量回避安静的环境,也要避免强噪声环境的刺激。耳鸣是机体一种善意的提醒,是不需要消除的声音,让患者正确认识耳鸣。也就是认知行为疗法,正确面对耳鸣,积极治疗最为关键。
④安全用药,慎用耳毒性药物。
⑤坚持体格锻炼,保持心情愉悦: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等。
⑥合理膳食,饮食规律。宜新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豆制品,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⑦医院耳鼻喉科对于神经性耳鸣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注重发扬祖国医学,运用中药+针灸+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拔罐+耳鸣耳聋治疗仪+西药“七为一体”治疗耳聋耳鸣,通过对于大量患者的治疗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于每位患者不同的病情,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wh/1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