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关爱耳朵,保护听力,不做小
导语:
有人说,耳朵是自然界中进化得最精巧的生物器官之一;听力,则是沟通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感官功能之一。听力损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就像是堵住了内心与外界交流的通路,就像被困在黑暗寒冷的冬夜,也许是他人难以体会的感受。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建立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提案,后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十个部门共同商定,确认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并于年在首都北京和各省会城市成功开展了第一个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在我国倡议下,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3月3日定为世界听力日,每年定出主题,号召成员国积极开展听障防治宣教活动。今年中国爱耳日的主题是“保持听力,终生受益”。
世界卫生组织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1亿人(具体年龄段是在12——35岁),因为各种噪音,导致听力受损的后果。有网友戏称年纪轻轻的听力受损者为“小聋人”!听力和视力都下降的青年人则是“小聋瞎”!保护听力,改变一些你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已经非常刻不容缓,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关爱耳朵,保护听力,不做小聋人!
年3月8日播出《健康》,我们特别连线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马涛先生,请他为大家做相关科普,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收听本期节目的音频剪辑。
节目嘉宾
马涛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擅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诊治。主持卫生厅相关科研项目,在《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本期主播:聆笛
十个小方法自测您是否听力受损1)可以听到声音,但听不清;
2)在噪声环境中听声音很困难;
3)只有面对讲话人时,才能理解清楚;
4)总觉得别人说话嘟嘟囔囔或含混不清;
5)对方说话时,一遍听不明白,必须要请别人重复一些内容;
6)需要将电视音量调到比别人高的位置;
7)发现听不明白谈话的主题,常常会答非所问;
8)参加会议、去公共场所或家庭聚会时觉得沟通有些困难;
9)除非距离很近,否则听不到电话声或门铃声;
10)感到头颅里有声音,如嗡嗡声或铃声(耳鸣)。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很有可能是听力受损,医院就诊。
健康提醒:由噪音环境引起的听力受损,如果能在一周内就诊,大多数都是可以治好的。如果听力损失超过3个月,就会形成是永久性的不可逆听力受损,往往很难治愈。
听力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听力下降,可能是先天就有,也可以是后天出现。导致听力下降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是遗传因素、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感染炎症(病毒或细菌感染)、耵聍栓塞、肿瘤、外伤以及先天性原因等。病因不同,出现的听力下降的性质和程度也不同。
怀疑听力下降需要做什么检查和治疗?
了解病史、耳朵检查、纯音测听、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等。医院找耳鼻喉科医生外耳检查。初步了解外耳道是否有异物堵塞,细菌感染和评估鼓膜的情况。随后进行听力学上的检查,包括中耳分析的检查、纯音听力检查、必要时须采取诱发电位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在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听力下降的程度怎么区分?
国际卫生组织(WHO-)将听力损失分级如下:
平均听力损失≤25分贝为正常;
平均听力损失介于26~40分贝为轻度听力损失;对细小的声音(风吹声、悄悄话)难以听清,正常对话不受影响。
平均听力损失介于41~60分贝为中度听力损失;正常对话出现困难,在噪声环境下表现更为突出。
平均听力损失介于61~80分贝为重度听力损失;需要大声说话才能听到,言语分辨能力下降。
平均听力损失≥81分贝为极重度听力损失。别人很大声说话也听不清楚。
导致听力受损的十大生活习惯
1)地铁(或者其他自身运行时能产生较大噪音的交通工具)里听歌
科学研究表明,85分贝的音量是耳朵听力损害的警戒音量,而耳科专家曾对地铁的音量进行过监测,地铁运行时背景噪音达到80分贝,此时如果听音乐势必音量超过85分贝,长此以往,将会对耳朵的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比较理想的状态是用耳机的时候还能听清楚旁边人的讲话,耳机的音量只开到60%,一天之中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
2)长时间“煲电话粥”
电话、手机等是现代社会中人民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许多年前人在闲暇时间喜欢“煲电话粥”。一打就是几个小时。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接听电话,是损失听力的一个有害途径,还可能会引起神经性耳聋。专家建议,打手机应长话短说,一次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如果条件允许,使用免提对耳朵伤害最小。
3)经常掏耳朵,用硬物掏耳朵
耳屎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粘稠液体,我们在吃饭、说话时刻自动将其排出。有人习惯掏耳朵,反而容易让细菌进入耳道,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经常用硬物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还可能弄坏耳膜。有人曾用棉棒、火柴棒等掏耳朵时,将火柴头或棉绒遗漏在耳朵里,对耳朵也会造成损伤。
4)经常泡吧、去KTV
科学研究表明,37%的听力残疾与噪声损害密切相关,噪音会缓慢地损伤人的听力。酒吧、KTV等场所高强度的脉冲噪声刺激,会“瞬间”导致听力损害。如果人体长期处于噪音的环境中就会让听神经长期处于极度兴奋中,造成内耳毛细胞的劳损,并引发中枢听觉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出现听力紊乱,进而发生耳鸣、耳聋等听力下降问题。
5)身体过度疲劳、压力过大
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情绪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发生耳聋。现在的突发性耳聋以25-40岁的年轻人居多,主要和年轻人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等相关。
患者在刚开始时,可能只会感觉到耳鸣,出现“嗡嗡”声,或者出现耳闷涨感,感觉到声音遥远,然后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听不到声音。
6)乘飞机时不做吞咽动作
飞机在起飞或降落时,很多人会感到两耳发闷、疼痛,鼓膜有憋涨感,听到的声音变小、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飞机从高空急速下降引起鼓室内外压力差值过大,所造成的中耳损伤,可称耳气压伤或航空性中耳炎。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注意做吞咽动作,防止航空性中耳炎,必要时使用药物以收缩血管。
7)滥用抗生素
因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的药物性耳聋比较常见于少年儿童。一些抗生素例如常见的新霉素、庆大素等会很好的控制感染,可同时引发的副作用是损害脑神经,引起耳聋。这种药物性耳聋暂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最好是提早检测,进行预防。
8)游泳前后不注意检查耳朵
游泳时耳道进水、呛水引发的耳朵疾病也很多,主要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儿童是此类疾病的高发人群。常见症状是耳朵不适、耳朵闷胀、疼痛、听力下降、流脓等。游泳池的水中有很多细菌,儿童的咽鼓管尚处于发育阶段,加上抵抗力低,位于耳鼻喉的细菌更容易侵入,造成发炎。
9)用力擤鼻涕、吸鼻涕
用力吸或擤鼻涕,容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或胆脂瘤型化脓性中耳炎。医生表示,有的人甚至用力擤鼻涕到耳痛才罢休,鼻涕从气道跑到别的地方,直接使耳内压力改变,可能会将部分鼻涕挤入鼻窦引起鼻窦炎,也可能会使鼻涕挤入泪管引起眼结膜感染,甚至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10)对感冒、鼻炎、咽炎不予理会
鼻窦炎、鼻炎、咽炎不可小觑,它们可蔓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医生提醒,别的中耳炎会流脓,而分泌性中耳炎不会流脓,因此容易被忽视。目前来说,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防治措施为积极治疗鼻腔和鼻咽疾病,并使用药物促进中耳液体吸收及排出,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听力。
如何早期发现儿童及青少年听力损失?
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筛查和对儿童听力及言语发育进行观察,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的重要手段。宝宝出生三天左右,须接受耳声发射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进行双耳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龄内转诊至指定的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新生儿,出院前须进行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筛查,未通过者直接转诊。儿童听力筛查重点时间分别是6、12、24和36月龄,任何时期未通过听力筛查,均应及时转诊。如果发现孩子有耳痒、耳流脓等,或对声音反应迟钝、语言发育迟缓,长期接触噪声后出现耳鸣等现象者,医院检查听力。
如何保护听力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宝宝出生后须医院做好耳聋基因筛查和小儿听力筛查至关重要。采取早期干预原则,“三早”,即早期发现和诊断、早期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和早期进行听觉言语训练,有效降低聋哑发病率的目标。
2.青少年:避免接触噪声:勿长时间待在高强度噪声的环境中;减少耳机的使用时长:尽量不要在吵闹的场所使用耳机,在使用时遵守60-60原则,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这样才不至于对听力造成伤害。
3.青中年:避免压力、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引发突发性耳聋,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物理性伤害,如掏耳屎、游泳时进水、外伤等引发耳部疾病。
4.老年人:不要讳疾忌医,当听力下降时,要正确认识助听器,尽早医院验配。防止药物性耳聋,避免服用一些耳毒性药物。
本期文字编辑:马涛、聆笛
本期音频剪辑:聆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wh/1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