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啊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嗯?”
“啊?”
“爸爸妈妈你们说什么了再大点声!”
我听力下降了!
我耳痛、耳闷了!
那么你有可能得了分泌性中耳炎。
1.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中耳腔积液、耳闷、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常见多发病,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其发病机制及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咽鼓管的机械性阻塞及功能障碍是共认的重要发病原因,感染及免疫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听力筛查未通过并进一步检查的儿童中,55%为分泌性中耳炎。
2.临床症状
年龄小的患儿往往不能明确表达相关症状,而且分泌性中耳炎往往没有耳痛,发热及流脓等症状。
常表现为:
为看电视时音量调大,对父母的呼叫或指令多以“嗯”“啊”应对,缺乏快速反应;自觉听到声音“忽大忽小’、“耳内有水的声音”,发言语发育迟缓、学龄后阅读能力下降等。主、客观性耳鸣、平衡能力障碍,反复呼吸道感染、一过性耳痛、长期流涕、鼻堵、张口呼吸和夜眠打鼾等。
3.常见误诊原因
1.患儿不能正确表达相关症状。
2.因缺乏耳痛或发热等症状,症状往往不能被识别。
3.由于患儿症状不明显,家长往往也不以为然。
诊断方法:鼓气耳镜、声导抗等观察鼓膜活动度、顺应性;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常用)探测由内耳发出、到达外耳道的声能。耳内镜检查。颞骨CT,耳部MRI检查,以及诊断性的鼓膜穿刺抽液。因为耳镜和声导抗直观且无损伤、简单、实用,更重要是无辐射,使之成为了分泌性中耳炎诊断的首选方法。
4.处理方法
1
门诊随诊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有很高自愈率,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应定期随访3个月。3个月的观察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和手术。但在决定观察时需要确定是否存在引起不良后果的危险因素,并评估能否自愈。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鼓膜有无内陷囊袋、听骨有无破坏,鼓膜有无内陷或不张。无论积液时间长短,只要出现鼓膜结构异常,都需要进行全面听力学检查。
2
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药和黏液促排剂等。
3
物理治疗
①通过咀嚼锻炼咽鼓管旁肌肉,改善咽鼓管功能,如嚼口香糖。
②通过暂时封闭鼻咽或口咽部,使用手法或工具开放咽鼓管咽口,如捏鼻咽水(Toynbee手法)、捏鼻鼓气(Valsalva手法)、波氏球法、经鼻金属导管吹张法及自动咽鼓管吹张器等。
4
手术治疗
1)鼓膜置管术
通风管留置时间:短期管用于一般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一般6~18个月自行脱落;对于具有腭裂、永久性听力下降、言语发育迟缓或障碍、自闭症、与遗传相关综合征、颅面发育异常等高危因素的患儿,需要保留3年或更长时间,随访时根据鼓膜和听力情况择时取管。
鼓膜置管术手术疗效及并发症。鼓膜置管使第1年发病率降低32%,平均听阈提高5~12dB;第2年每个患儿急性中耳炎发病时间减少天。置管手术并发症一般很轻微,最常见的是耳部感染。置管早期16%的患儿可能出现耳流脓,整个置管期间26%的患儿可出现耳流脓。耳朵流脓一般不需全身使用抗生素,局部滴用抗生素,1周疗效达90%~95%。有些患儿可能鼓膜上出现钙化斑,这既不影响患儿听力也不增加未来中耳感染率。另外,通风管排出后置管处鼓膜可能内陷,同样不影响患儿听力,很少需要进一步治疗。大约1%~3%患儿发生遗留鼓膜穿孔,多数情况穿孔会自行修复,若未自行修复则可手术修补。
2)合并有腺样体肥大或者鼻咽部有肿物的患儿,切除增生的腺样体及鼻咽增生的肿物,同时行鼓膜置管,效果比较好。
3)对于明细咽鼓管功能不良,不通畅的患儿,应当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耳鼻咽喉科介绍
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设有耳鼻咽喉内镜中心,听力检查中心、儿童变态反应学(过敏性鼻炎)、儿童鼾症等。
内镜中心拥有国内先进的电子鼻咽喉镜系统、全套高清鼻内窥镜系统,内镜清洗系统。中心有丰富的小儿及成人耳、鼻、咽喉电子内镜检查,及术后内镜下处理的有经验的医师操作;常规开展纯音测听、儿童游戏测听、婴幼儿视觉强化测听、声导抗测试、筛查型耳声发射、诊断型耳声发射、快速听性脑干反应、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稳态听觉诱发电位等相关的听力学检查。中心有完整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特别在儿童听力测试方面达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长期开展如下手术类型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严重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后鼻孔闭锁、慢性泪囊炎、脑脊液鼻漏、鼻眼交界性肿瘤、鼻颅沟通性肿瘤等;各类中耳炎手术、各型人工听骨及人工镫骨植入术、人工耳蜗植入术等;扁桃体、腺样体和鼻咽纤维血管瘤微创切除术,支撑喉镜下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微创切除术,儿童及成人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鼾症)的射频消融结合微创手术治疗等。各种先天性畸形(包括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外耳中耳畸形、外鼻畸形、喉软化、声带麻痹、喉噗、喉气管狭窄等、及良、恶性肿瘤等)。
门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wh/1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