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影响听力的头号杀手

“医生,快帮帮我,我听不见了!”某日一位40岁周阿姨急匆匆来到我院耳鼻喉科门诊看病,周阿姨自诉前几天冲头发时水不慎进入耳朵里,她通过单脚跳,用手压耳朵,用棉签吸水等方法把水弄出来,虽还有不适,可是自我感觉水都出来了,想着有一点点水也会慢慢吸收,可能过几天就会好的,可过了一个星期,不但没好,反而总感觉耳朵里有水声,耳内闭塞,有胀感,听力也随之下降,耳朵像塞了棉花一样,闷闷的很难受,而且耳朵有疼痛感,遂赶紧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许医生听完阿姨的主诉后立即给阿姨做了声导抗检查,发现耳朵里有水,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你是不是也有时候耳朵闷闷的,像塞了一团棉花,老想摁一摁、揪一揪,有时又呼呼响个不停,听力似乎也在下降,好让人烦燥!朋友们,如果遇到这样的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积极诊治。因为你可能已经患了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也称渗出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两个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年幼儿童较常见,也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原因之一。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有听力下降的情况出现,病程迁延后发生传导性耳聋,导致听力渐渐的下降,当中耳积液状态越来越粘稠,甚至胶耳,放任不管严重的话导致听力无法恢复。所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避免听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通常是根据检查患儿的鼓膜及声阻抗,鼓膜处有无内陷及积液的情况,声阻抗曲线“B”型即可诊断。

分泌性中耳炎通常导致的耳聋属于传导性的,因中耳腔内的积液影响了经空气传导的听力,早期的听力下降,通过积极治疗是可以恢复的,但是随着病程迁延,积液状态过于黏稠,导致听骨链固定,就会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症状,这种听力下降则是无法恢复的。

怎么样判定自己是否得了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科疾病。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症状表现吗?许医生这就为您介绍,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隐形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症状隐性,千万当心!

1.注意力不集中;

2.对呼唤不理睬;

3.学龄儿童突然莫名学习成绩下降;

4.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声音;

5.幼儿可表现为言语发育延迟。

其他症状

除了轻微隐现症状,分泌性中耳炎还伴随有其他症状!

1

听力下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前大多有感冒史,可能会出现耳痛,听力下降,可伴随有自听增强感。少数患者主诉听力在数小时内急剧下降,往往被误诊为“突聋”。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隐袭,患者往往不能明确指出具体的发病时间。患者的耳聋严重程度常有波动,例如,当头部前倾或偏向患侧时,由于鼓室内的液体离开窝窗,听力可暂时得到改善,中耳液体很黏稠时,听力则不因头位的变动而改变。有些慢性患者自觉阴天耳聋加重,晴天耳聋减轻。

2

耳痛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时可有耳痛,疼痛可轻可重,有患儿因为耳痛而夜间来看急诊的。慢性者无耳痛。

3

耳内鼻塞感

耳内鼻塞感或闷胀感是成年人常见的主诉,按捺耳屏后这种鼻塞感可暂时得以减轻。

4

耳鸣

耳鸣一般不重,可为间歇性,如“噼啪”声或者低音调“轰轰”声,个别患者有高调耳鸣。成年人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涕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但若液体很黏稠,或液体已经完全充满鼓室,此症状则无。

许医生指出早发现,早治疗是治愈中耳炎特别关键的一点!分泌性中耳炎虽以儿童多见,尤其是夏天,科室也就诊多位小朋友,大部分是去游泳耳朵不慎进水或是游泳池水不洁所引起的中耳炎。

但是现在成人也比较多见,尤其是40岁以上,如果早期出现涕中带血,颈部肿块,单侧反复分泌性中耳炎,最好能先详细检查鼻咽部,还要排出鼻咽癌的可能。

中耳炎不是耳朵有问题吗?

为什么要检查鼻子?

耳朵和鼻子表面上,看似隔着很远,互不相干,其实从结构上来说人的中耳和鼻子后端(鼻咽)有咽鼓管相连,中耳的分泌物可经此通道排出至鼻咽,而鼻腔鼻咽有炎症时,亦可逆行至中耳。所以说鼻子和耳朵其实相通的,如果医生说你要好好喷鼻,也不要以为医生“开错药”哦!

得了分泌性中耳炎应该怎么治疗呢?

得了中耳炎,好心烦、好难受,医生,我该怎么办?

别急,首先要看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炎症引起的,可以应用药物治疗,如减充血鼻喷剂,糖皮质激素喷鼻剂,促进粘液排出的促排剂等使炎症消退、分泌物排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话,可能需要咽鼓管吹张,中耳腔抽液等方法。如果是腺样体肥大引起的,要治疗腺样体;如果是肿瘤引起的,就要抗肿瘤治疗了(好在肿瘤发病率很低,绝大部分病人都是炎症引起的)。

是不是所有的分泌性中耳炎都可以拿药物治好呢?多久能好呢?

大部分病人能治疗成功,治疗周期主要因人而异。

我这个疾病总是反复发作啊,治疗好了又发作,很是心烦啊!

咽鼓管总是不太通畅,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您就应该要进行中耳腔置管术(切开鼓膜,放置通气管,使内外压力平衡,方便中耳腔的积液流出)。

如果不做手术会怎样?

如果该做手术而没做,拖延治疗,耳内的分泌物会由稀薄的水变成粘稠的胶,俗称“胶耳”。如果还不及时手术,鼓膜会内陷加重,粘在鼓室内壁上。如果还不手术,鼓膜会继续内陷,失去鼓膜弹性,甚至内陷形成胆脂瘤,破坏听骨、面神经等结构,小病变大病,小手术变大手术。到了这个时候,妙手也难回春了!所以,看病要趁早。

如何预防中耳炎?

耳朵是收集信息的重要器官,它不仅袭击了儿童的听力,也影响了成人的听力,若是不小心换上分泌性中耳炎,是很痛苦的。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尽量避免分泌性中耳炎的伤害,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1.为了降低分泌性中耳炎的复发率,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饮食与生活作息习惯,从根本上避免疾病的发生。

2.预防感冒,有感冒发生,尤其是有鼻塞时,切勿轻视,要及早治疗,以免加重中耳炎病情。

3.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烟酒刺激,避免接触烟雾等不良气体刺激呼吸道,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4.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灰尘,杀虫剂,香水,烟草等

饮食上应避免引发个体过敏的食物,如海鲜食品等。

5.擤鼻涕时勿双手同时捏紧前鼻孔用力擤鼻涕,应该按压一侧鼻孔轻轻清理鼻腔的分泌物。

6.婴幼儿喂奶时应注意不要头部太低;鼓膜置管期间应避免耳道进水,以防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7.注意避免气压变化,患伤风鼻塞及其他鼻病,出现严重鼻塞时,应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

8.冲头,游泳后耳朵进水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一般一段时间内会自行流出,但也有个别情况如果不进行辅助水无法自行流出,平时要注意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干燥,洗澡游泳时可以尝试使用耳塞等方法,避免游泳池中的液体进入到耳道内,如果发生感染,尽早治疗。

温馨提示

分泌性中耳炎虽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是如果发现听力有细微的问题或有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危因素:如鼻塞、打鼾、腺样体肥大、经常感冒等病情症状,医院耳鼻咽喉科检查就诊,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这个隐形的听力杀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zz/1261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