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儿好发中耳炎如何治疗和预防
为什么孩子特别容易得这个病?
人的耳朵与鼻腔、口腔是相通的,这个通道叫咽鼓管。咽鼓管靠近鼻咽部的地方有个类似阀门一样的结构。平时,这个阀门是闭合的。当吞咽、打哈欠时,这个阀门会打开,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
如下图所示,为咽鼓管的走形,咽鼓管很短,只有三四厘米。而小孩子的咽鼓管还没有发育完全,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它,“粗、短、平、直”。而成人有一个角度,这个角度的存在,导致鼻腔的细菌不容易进入中耳。而儿童则更容易因为鼻腔的感染,如鼻炎、鼻窦炎而导致中耳炎。咽鼓管7岁以后逐渐发育接近成人行程角度,因此,7岁以后中耳炎发病率降低。此外儿童咽鼓管肌肉发育不成熟,收缩排液功能尚未完全,也是儿童中耳炎高发的原因。唇腭裂患儿由于咽鼓管发育畸形,也是分泌性中耳炎高发人群。
不要捏着两侧鼻翼擤鼻子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捏住两侧鼻孔,并屏住呼吸。当用力鼓气后再吞咽一下,就会听到双耳内“砰”的一声,这便是鼻腔和咽腔的气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并振动鼓膜所致。这也证明了鼻耳是相通的,且咽鼓管功能正常。
感冒时,鼻涕较多,有的家长喜欢捏住孩子两侧鼻翼,然后让小孩用力将鼻涕擤出。医生提醒,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可能会引发中耳炎。
这是因为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腔至咽鼓管会出现压力差,在这个压力差下,原本处在鼻腔内的鼻涕,会倒流至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正确的擤鼻方法是: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擤出另一侧鼻孔的鼻涕。然后再擤另一侧。
尽量不要让孩子叼着奶瓶睡觉
许多小孩都有叼着奶瓶睡觉的习惯,医生提醒说,叼着奶瓶睡觉也易得中耳炎。当人坐着或站着吃饭喝奶时,咽鼓管位于咽部的上方,食物或液体不太可能进入咽鼓管。但当人躺下时,咽鼓管与咽部差不多处于同一平面上。吃奶时,咽鼓管的阀门又刚好是打开的,此时奶水就比较容易进入咽鼓管,流入鼓室,引发中耳炎。所以尽量不要让孩子叼着奶瓶睡觉,特别是在感冒时。母亲哺乳时,也最好采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而不要躺着哺乳。
婴幼儿中耳炎一旦发现,就应及时治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鼓膜未穿孔前只要及时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等),炎症很快就能控制,避免穿孔。已经穿孔者治疗方法并不复杂,只要把脓彻底地清洗出来,滴抗生素药液(氧氟沙星滴耳液),再全身用有效的抗生素,很快就能控制炎症。但抗生素的应用最少要坚持3~7日,切不可过早停药。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初次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容易反复发炎。对于中耳炎治疗是否及时、彻底,与听力的关系很大。如果发病1周内开始治疗,只有6%的患者影响听力;如果3周以后再治疗者,80%影响听力;发病第1次就彻底治好,以后再不复发者,约50%听力受损;有反复发炎者,50%有听力障碍。可见早期争取一次性治愈是保护听力不受损害的关键。
要高度警惕孩子这些表现
在这里提醒家长,当小孩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要高度重视:
耳朵痛一下又不痛了,但精神没有平时好;
抓耳朵,或时不时用手指掏一下耳朵洞;
对大人说话不理不睬、老是要大人重复一遍,或喜欢把电视机音量开得很大。
有的小孩,得了中耳炎后,并没有明显的感冒发烧症状,可能只是38℃以下的低烧,或流点鼻涕,如果伴有上面这些表现,家长就要高度警惕了。一旦发现有这些表现,医院或是当地的听力中心做耳道和听力的检查。
惠耳听力是一家专业从事耳聋康复、助听器验配、助听器等听力设备研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zz/5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