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续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由于儿童咽鼓管“短粗胖”的特点,加之易罹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群体非常常见,2岁以前约60%以上的儿童曾患过分泌性中耳炎,到学龄前,该比率高达90%[1],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而中耳炎引起听力损失可导致患儿言语困难、阅读困难、对声音反应迟钝、词汇量受限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2],尤其从出生到5岁,处于语言发育的高峰期、敏感期,即使轻度的听力下降,也往往会导致其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同时,由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常缺乏对于听力下降的主诉、症状比较隐匿,因此分泌性中耳炎常常会被粗心的家人给忽略掉。
之前的文章里简单提到了儿童耳鼻喉门诊常用的几种检查方法,当然,还有纯音测听等一些前文没有提到的检查,也都是常用方式,当然,这些主要是专科医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具体写起来将是一篇论文的观感,听者懵懂,言者犯困,不说也罢。今天我主要给大家讲讲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一些内容。
美国版OME指南认为,儿童OME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愈率很高,对OME患儿应定期随访3个月。若无症状或能够自愈,指南认为,即使OME(分泌性中耳炎)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也无需干预。但是,在决定观察时需要确定是否存在引起不良后果的危险因素,并评估能否自愈。若病情迁延到3个月以上或影响到听力、言语发育、交流或学习能力时才需进行干预[3].
OME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抗生素、鼻喷皮质类固醇激素、黏液促排剂等。对于药物治疗的应用效果,个体差异较大。
抗生素多用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而非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常规用药,美国版《儿童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炎临床指南》也不主张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鼻喷皮质类固醇激素对于儿童而言最常见的就是糠酸莫米松喷鼻剂(内舒拿),考虑到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多存在鼻粘膜或咽鼓管粘膜的水肿,且相当一部分患儿合并过敏性/变应性鼻炎,对这类患儿,鼻喷激素的作用是肯定的。
粘液促排剂,比如盐酸氨溴索、标准桃金娘油等,可以加速中耳积液的排出。
对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生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鼓膜穿刺抽液和鼓膜置管术。根据美国年OME最新指南,小于4岁分泌性中耳炎儿童,若没有鼻塞或合并慢性腺样体炎等情况,只建议行鼓膜置管术;若合并上述情况,则可行腺样体切除术;对于年龄达4岁的分泌性中耳炎儿童,若需要手术则建议同时行鼓膜置管术和腺样体切除术[3],该指南也是我国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依据。
本文参考文献:
[1].CasselbrantML,MandelEM.Epidemiology.In:RosenfeldRM,BluestoneCD,eds.Evidence-BasedOtitisMedia[M].2nded.Hamilton,Ont:BCDecker,.-.
[2].BellussiL,Mandala`M,PassaliFM,etalQualityoflifeandpsycho-socialdevelopmentinchildrenwithotitismediawitheffusion[J].ActaOtorhinolaryngolItal.,,25:-.
[3].RosenfeldRM,ShinJJ,SchwartzSR,etal.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otitismediawitheffusionexecutivesummary(Update).OtolaryngolHeadNeckSurg,,(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hl/1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