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二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耳科的常见病。80%的儿童3岁前曾出现过急性中耳炎的表现,以OME为主。然而,一部分患者可以自愈,并且不再复发,另外一部分的患者则迁延不愈。OME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学者普遍认为,OME病因有咽鼓管阻塞、感染、变应性反应,通常涉及多因素,最新的研究表明基因易感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发病因素。OME的病因和发病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临床诊疗的复杂性。因此,建立一种有效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OME有较大意义。本文就近年来OME动物模型制备的传统方法予以总结。
新型的建模方法:
1.Sh3pxd2b突变
Sh3pxd2b突变小鼠是一种新型中耳炎小鼠模型,具有中耳明显渗液的特征,其主要致病因素可能是颅颌面畸形致咽鼓管功能障碍。通过先天畸形导致咽鼓管结构的堵塞,对比人为操作进行的堵塞,具有无创伤,无操作误差影响的优点。
2.22ql1.2缺失
通过使用Dfl/+半合子基因敲除小鼠模拟人类22ql1.2缺失的表现,虽然中耳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分析表明没有总体结构的异常,但有频繁的中耳炎迹象,以OME为主,包括过度的积液和增厚的黏膜。
3.Oxgrl敲除
Oxgrl敲除小鼠容易自发性出现OME,通过耳镜观察,高达82%的Oxgrl敲除小鼠出现炎症表现。使用细菌18srRNA通用引物进行的RTPCR提示中耳并没有细菌存在。
4.Phex突变
Phex突变的小鼠在产后21天,以渗出为特征中耳炎的发病率为73%。从基因水平建立动物模型,是一种非常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通过基因突变产生OME。有先天易感性的动物模型,有助于从基因水平阐释人群对0ME易感性及转归的差异性。有助于研究OME基因因素与环境因素间的关系。
5.其他
5.1放射性损伤
通过单次大剂量的电离辐射建立了新西兰兔的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模型,急性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约为16%。该动物模型有助于研究放射性中耳炎,用于模拟临床上患者接受头颈部放疗后产生的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另外,这个建模方法也选择了新西兰兔,为兔的动物模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2注射硅油
直接在栗鼠听泡内注射硅油模拟OME中耳积液。该模型可以运用于研究中耳积液对听力减弱的影响或其他中耳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但对于OME的发生与转归并不适合。
5.3改变气压
使用气压舱建立大鼠OME模型,在50秒内将气压舱内压提升到高于周围大气压4kpa并维持10分钟。通过改变气压的方法,可以模拟气压伤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但还没有文献未提及建模的成功率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ParkMK.LeeBD.DevelopmentofAnimalModelsofOtitisMedia.KoreanJournalofAudiology,,17(1):9.
[2]李卓豪,徐果,张志钢.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研究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13(04):-.
End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努力,更求进步
云南洛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洛宇生物)是云南省第一家有自主研发创新科研平台的第三方企业,公司技术架构完整,服务流程明确,研发水平过硬,已协助完成余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余项省市级科研项目。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hl/1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