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疫苗接种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是一个普通的全职妈妈,我的宝宝今天满6个月,她聪明健康也很可爱,所以我做这份调查不基于什么私人恩怨,只是利用宝宝睡觉的时间,整理出了这篇报告,内容有点长,但希望可以帮到一些人,也算是为孩子们做一点事情。

简单事件回顾,年3月18日,山东特大疫苗案震惊全国,山东济南警方查实自年以来,庞某卫与其医科学校毕业的女儿孙某,从上线疫苗批发企业人员及其他非法经营者处非法购进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元。3月19日山东省食药监局公布了提供疫苗及生物制品的上线线索条,下线线索条、以及名买卖疫苗的人员名单。据了解,线索涉及的24省份分别是: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吉林、江苏、江西、重庆、浙江、四川、陕西、山西、山东、湖南、辽宁、内蒙古、新疆。截止到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江苏、云南、浙江、海南等。

事发之后,很多家长都表示以后不打算带宝宝去打疫苗了,被过度传播的一篇报道《疫苗之殇》更是引起了公众的巨大恐慌。失望,愤怒,种种情绪在短时间内不断发酵,然而这一切的背后除了案件本身性质的极度恶劣,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家对疫苗的有关知识并不了解,包括我个人在内,在这次事件之前也并不知道什么是一类疫苗、二类疫苗。宝宝健康无小事,焦急之下家长内心产生的种种慌乱和疑虑完全可以理解,然而这种情绪对于处理问题并没有任何帮助,正是因为在宝宝的健康问题上马虎不得,所以才更要求父母面对恐慌时能冷静下来,理智地去认识和处理和疫苗相关的问题。

所以我想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于疫苗知识的了解程度,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样本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共涵盖了来自23个省市自治区及部分海外的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互联网用户。为确保调查针对性,其中关于疫苗常识性的题目是面向所有参与调查的用户,关于儿童接种疫苗的具体情况只面向选择有孩子的用户。

具体省份分布情况,如下图1:

图1:参与调查人员所在省份分布

其中参与调查人员的学历从高中以下,到研究生以上均有涉及,其中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占大部分,具体学历分布情况如下图2:

图2:参与调查人员学历分布情况

但通过调查发现,不管是什么学历水平,对于疫苗知识的了解情况,都有接近半数的用户表示不了解,半数左右的用户表示只了解一点。此外,对于高中以下及大专学历的用户中选择非常了解的一个都没有,而在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被调查人员中,也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用户自认对疫苗知识非常了解。整体疫苗知识认知情况如下图3:

图3:参与调查人员疫苗知识了解情况分布

具体来说,在调查中得知,有78%的用户不了解什么是一类疫苗什么是二类疫苗,58%的用户不了解什么是减活疫苗什么是灭活疫苗,41%的用户不了解儿童在什么情况下不适合接种疫苗,45%的用户不了解儿童接种疫苗后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虽然这只是很简单的几项调查,不过也足以反应我国群众对于儿童疫苗接种知识的水平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了。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解释一下有关疫苗的这些基本信息。

第一部分——调查报告及疫苗相关知识

一、疫苗的作用是什么?宝宝都需要接种哪些疫苗?

曾经,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在提到传染病,大家可能想到的是乙肝,艾滋病等等,这些就是最可怕的疾病了。但是大家可能无法想象,天花和鼠疫曾经对人类的危害。在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曾高达1亿5千万人以上。鼠疫也曾出现过3次大爆发,死亡人数也在1亿人以上。因为这两种传染病的死亡人数,就比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要多得多。这么可怕的疾病,今天为什么销声匿迹了呢?可以说,预防接种,起到了非常主要的作用。目前,天花这种疾病,已经通过预防接种完全消除了。

那么疫苗应该少打还是打的越多越好?对于疫苗,有些家长会有担心,认为疫苗就是病毒或细菌,打多了不好,会破坏机体自身免疫力,应该让宝宝自然生病。另一些家长认为,疫苗打了就不会得病,应该尽可能多接种。

这两种说法哪种才是正确的?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疫苗的原理。许多人患了某种传染病后,一般就不会再患第二次相应的传染病,这是因为传染病的病菌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免疫物质,当相同的病菌再次进入机体时,这些免疫物质就会清除进入机体的病菌,这就是患传染病后的病后免疫。接种疫苗就是根据传染病病后免疫的道理,将病原菌经过处理,使其丧失致病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制备成疫苗给人体接种,可以产生抵抗相应病菌的免疫物质,人们再感染这种病菌时就不会患病了。由此可以知道,接种疫苗后疫苗并不会一直留在宝宝体内,也不会破坏机体自身免疫力,原理和宝宝自然生病是一样的。因此第一种说法肯定是错误的。至于第二种说法,也不准确,如果当地并没有某种疾病的发病,宝宝本身就不可能得上这种疾病,自然也就不需要接种这种疫苗了。之所以有些家长觉得美国比我们国家疫苗少,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美国接种的历史比我们长,有些疾病经过长期接种,在本土已经消除了,当然就不需要再常规接种了。

那么宝宝具体一定需要接种哪些疫苗呢,以北京市规划为例:

疫苗

所防疾病

接种对象[月(年)龄]

剂次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

0、1、6月龄,初中一年级加强

4

卡介苗

部分结核病

出生时

1

脊灰疫苗

脊髓灰质炎

2月龄使用注射灭活脊灰疫苗,3、4月龄口服糖丸。4周岁口服糖丸加强

4

百白破疫苗

白喉,百日咳,破伤风

3、4、5月龄18月龄后加强

4

白破疫苗

白喉,破伤风

6周岁、初中三年级

2

麻风疫苗

麻疹,风疹

8月龄

1

麻腮风疫苗

麻疹,风疹,腮腺炎

18月龄,6周岁

2

乙脑减毒活疫苗

乙型脑炎(日本脑炎)

12月龄、2周岁

2

A群流脑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A群)

6、9月龄

2

A+C流脑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A群及C群)

3周岁、小学4年级

2

甲肝灭活疫苗

甲型肝炎

18、24月龄

2

而且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对于孩子来说,疫苗不仅是给孩子的健康增加一份保险,同时也是在为孩子履行他们的第一份社会责任。

二、疫苗为什么需要冷链运输?未冷链运输的疫苗会怎么样?

由于疫苗对温度敏感,从疫苗制造的部门到疫苗使用的现场之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温度过高而失效。

为了保证计划免疫所应用的疫苗从生产、贮存、运输、分发到使用的整个过程有妥善的冷藏设备,使疫苗始终置于规定的保冷状态之下,保证疫苗的合理效价不受损害,我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立了冷链合作项目。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所有的县(区)已基本完成了冷链装备。冷链的配套设备包括贮存疫苗的低温冷库、冰徘速冻器、普通冷库、运送疫苗专用冷藏车、疫苗运输车、冰箱、冷藏箱、冷藏背包以及计算机和零配件等。

那么未冷链运输的疫苗会怎么样呢?目前常用疫苗中,脊灰减活疫苗对温度是最为敏感的,其中糖丸疫苗在37℃下放置1天效价就会出现明显降低,5天降低为0。即使是对温度相对不敏感的疫苗,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同样无法保证活性。

而接种未按规定进行规范冷链存储、运输的疫苗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接种的疫苗无法产生保护效果,即接种无效;疫苗长时间处于非规范冷链存储和运输可能导致成分发生变化,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机率可能会增加。一般情况下不会加重不良反应,灭活细菌疫苗也许有可能让红肿和局部炎症加重,但不会引起全身反应。

那么针对失效疫苗,如果已经注射。是否需要补种呢?一般情况下,接种过期或不当处理的疫苗后,人体对疫苗针对的疾病可能不产生免疫能力,因此应该重新接种疫苗。重新接种疫苗是安全的,可以立即接种灭活疫苗,也可以在28天后接种减毒活疫苗。但是,由于不同疫苗可预防疾病在不同年龄阶段所产生的风险不同,所以不是所有疫苗都有必要重新接种。诸如麻疹、风疹、甲肝、乙肝和水痘等疾病,可通过血液检测了解儿童的免疫情况和确认是否需要重新接种疫苗。若考虑重新接种疫苗,应咨询预防接种点的专业人员。

三、该带宝宝到哪去打疫苗?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参与调查的医院打疫苗。具体结果如图4。

图4:参与调查人员接种疫苗地点选择分布情况

那么很多人担心,这次出问题之后,我们该到哪里打疫苗才放心,甚至很多家长纠结要不要带孩子去香港或者国外去打疫苗。我个人认为,在一二线城市的县医院接种,安全是有保障的,疫苗和冰箱有专人管理,医生的培训也大体跟得上来——啊,你问我能不能担保它们安全?并不能,可是如果连这医院都不可靠,卫生体系不就崩盘了吗?所以一般有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疾控中心都可以打的。以北京为例,近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了最新版的北京市疫苗接种门诊名单。登录北京市疾控中心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冻干乙型脑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汉逊酵母)

  A群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

  ACYW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水痘减活疫苗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

  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

  2种免疫球蛋白分别为:

  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

1种治疗性生物制品,为细菌溶解物。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二类疫苗中哪些应该为孩子选择,哪些无需选择呢?

医院保健科医生贺恺文建议针对二类疫苗的选择可参考下表(推荐度按照星级区分,五颗星为最高):

疫苗名称

推荐人群

推荐原因

推荐度

DTaP-IPV/Hib

五联疫苗

2月龄尚未接种脊灰疫苗儿童,替代脊灰、百白破、Hib三种疫苗

比分开接种少接种8针次,痛苦小,减少疫苗反应发生概率所有成分均为灭活,更安全

☆☆☆☆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

2月龄-5岁儿童

预防这种细菌引起的肺炎、脑膜炎等疾病。发病率比肺炎球菌低。

☆☆

7价肺炎球菌疫苗

月龄-5岁儿童

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脑膜炎、中耳炎、败血症等疾病。越小的宝宝越建议接种。

☆☆☆☆

水痘疫苗

1.5岁-12岁儿童

大大降低宝宝出水痘概率。而且因为传染性强,北京市多数幼儿园都要求入园前必须接种。

☆☆☆☆☆

轮状病毒疫苗

6月龄-3岁

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秋季腹泻)。发病率极高,上吐下泻。服用后可降低发病率,并减轻患病后的症状。建议每年夏季口服一次。

☆☆☆☆

23价肺炎球菌疫苗

2岁以上体弱多病儿童及老人

预防更多种类的肺炎球菌感染。体弱儿接种7价后加强,可扩充疫苗覆盖范围。但婴幼儿直接使用免疫效果较差。

流感疫苗

6月龄以上儿童、老人等高危人群

预防甲流等流行性感冒。接触的人群越多,就越推荐接种。每年约10-12月接种,因流感病毒变异性大,接种后仅预防当季流行性感冒,每年需重新接种。

☆☆☆

ACYW流脑

替代A+C流脑疫苗

增加Y群及W群脑膜炎球菌保护,覆盖面更宽

☆☆☆

A+C结合流脑

替代A群流脑

优点:增加C群保护,覆盖面更宽缺点:发热等疫苗反应概率略高

乙脑灭活疫苗

替代乙脑减毒疫苗

优点:灭活疫苗,理论上更安全缺点:增加接种针次,需多接种一次

霍乱疫苗

2岁以上去往疫区人群

北京无霍乱流行,常规无需服用。如需去往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可提前服用

注:乙肝、甲肝疫苗也有进口二类疫苗可替代一类疫苗,有效成分及疫苗种类完全一致,不在此表格中录入。以上推荐理由仅代表个人观点,且与疾病流行情况,宝宝年龄、身体状况、接触人群等有关,仅供参考。

同时这里引用世卫组织对中国问题疫苗事件的答疑,此次疫苗事件主要与疫苗的储存和分发有关。一类疫苗由政府的疾控中心系统从生产商分发到接种点,其可控温度的冷链系统已通过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评估并确认为高质量的冷链系统。但是二类疫苗不通过该系统配送。那么后续,二类疫苗是否也可以纳入一类疫苗管理?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表示,要争取把部分二类疫苗纳入一类疫苗。这牵涉到国家的投入,还要考虑到我们国家的承受能力。解决这个办法的根本还是要强化监管,加大处罚力度。

五、什么是减活疫苗,什么是灭活疫苗?

经过此次疫苗问题之后,很多报道在有关疫苗的描述中能看到灭活疫苗和减活疫苗这样的说法,而在调查中发现有接近60%的人不了解什么是减活疫苗,什么是灭活疫苗。具体认知情况分布如下图5。

图5:参与调查人员对减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认知情况

那么下面我们引用儿科医生崔玉涛的表述来说明一下,减毒活疫苗是将某种病原(细菌或病毒)传代培养,将其致病毒力减到很低的程度,只刺激免疫反应,不会使人发病,比如麻疹疫苗、卡介苗等。灭活疫苗就是用甲醛等将病原杀死,但是仍保留了其抗原性,但绝对没有致病力,比如狂犬病疫苗、百白破疫苗等。

减毒活疫苗优点是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可达到保护目的,缺点是有潜在的感染或传播的危险,并且疫苗本身稳定性差,不易于保存和运输。灭活疫苗优点是安全性有充分保障,且疫苗稳定性好,容易保存,缺点是一般都需要两次或者更多次接种来加强免疫。

对于健康者而言,接种疫苗不会让其罹患相应的疾病。多数疫苗并不含有活的微生物体,也就不会引起人体感染(但能引起免疫应答);少数疫苗含有活的微生物体,但这些微生物体经过人工处理,其感染能力大大减弱(通常称为减活疫苗),通常只能引起轻微的或隐性的感染。这种感染模拟了疾病的自然过程,但又不引起明显的症状,其预防效果整体上优于前者。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比如先天性免疫缺陷、肿瘤病人、艾滋病感染者),接种含有活微生物体的疫苗需要谨慎,特别是卡介苗、脊灰减活疫苗、黄热病疫苗。脊灰疫苗有减活疫苗也有非减活疫苗(俗称脊灰灭活疫苗),免疫功能低下者应考虑使用脊灰灭活疫苗。只是很多情况下,免疫功能低下很难被发现和确诊,看似健康者也可以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接种非减活疫苗。

目前能够确认为疫苗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只有脊灰减活疫苗导致类似小儿麻痹症的肢体瘫痪,不过,发生率极低,约1/25万。其他各种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严重健康问题还仅仅是时间上与预防接种相关,但缺乏可靠的证据表明一定是预防接种所致(个案尤其如此)。

不过在被广泛传播的《疫苗之殇》这篇文章对中国疫苗制造与管理行业提出了强烈质疑,采访的某“专家”说,中国的疫苗生产技术还停留在三十甚至五十年前的水平,说“我国开发的品种大多为单价疫苗、减毒活疫苗等传统疫苗品种,而国外上市的疫苗多以联苗、灭活等新型疫苗为主”。这又是纯粹的瞎掰。减毒与灭活均属于生产疫苗的传统工艺,对于中国各大生物制品公司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中国甚至早已生产出更先进的基因工程疫苗(包括乙肝、甲肝及脊髓灰质炎疫苗)。

那么,中国在疫苗生产行业是否真的存在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问题并非如《中国经济时报》及《南方都市报》所报道的那样。此前,大连金港安迪、江苏延申、河北福尔均被报道过所生产疫苗存在效价不足的问题。所谓“效价不足”,简单解释就是因生产商偷工减料而导致疫苗中的有效成分(抗原)不足,这将让接种者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金港安迪违规添加“成分外核酸物质”,也是为了节省抗原,这同样可能导致效价不足)。在我看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国产疫苗“效价不足”依然是媒体及管理部门最值得保持警惕的问题。

但是合格疫苗规范接种也会产生接种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以及极少的心因性反应。问题疫苗,以及接种动作不规范等造成的不良反应,属接种事故。年的AEFI监测数据显示,全国接种事故总共18例,疫苗质量事故0例。

六、什么是联合疫苗?

除了减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区别以外,公众认知也很模糊的是联合疫苗的概念。联合疫苗是指含有两个或多个活的、灭活的生物体或者提纯的抗原,由生产者联合配制而成,用于预防多种疾病(比如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疫苗)或由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种或不同血清型引起的疾病(比如流行性脑膜炎A+C型疫苗)的疫苗。

从原有的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三联疫苗,到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的四联疫苗,百白破+Hib+灭活脊髓灰质炎五联疫苗,都是作为一种独立疫苗而开发的,虽然含疫苗种类多,但也是单独疫苗,不是家长们所理解的注射前人为混合。

联合疫苗开发的目的在于减少疫苗注射次数的同时还能预防更多种类的疾病。其意义不仅可以提高疫苗覆盖率和接种率、减少多次注射给婴儿和父母所带来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减少疫苗管理上的困难、降低接种和管理费用;还可减少疫苗生产中必含的防腐剂及佐剂等剂量,降低疫苗的不良反应等。作为一种单独的疫苗,其中的防腐剂、添加剂只有一份。

这里重点解释一下五联疫苗,五联疫苗是指含有五个活的、灭活的生物体或者提纯的抗原,由生产者联合配制而成,用于预防多种疾病或由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种或不同血清型引起的疾病。五联疫苗绝对不是简单的组合疫苗,每种联合疫苗都是独立的经过科学研究的独立疫苗。五联疫苗一般是指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流感嗜血杆菌的联合疫苗。五联疫苗不仅能够将原本预防这五种疾病所需的接种总剂次数由12剂次降至4剂次,同时也为宝宝提供了与单项疫苗同等的免疫保护。

五联疫苗打不打要结合孩子的体质、身体状况考虑,如果孩子身体状况好的话,吃糖丸就行,没必要打五联针,并不是贵的就一定好。但五联疫苗最大的优势是少打8针,爸妈可根据家庭情况考虑是否接种。不少妈妈希望知道五联疫苗价格与优劣势,从而和其他疫苗做对比,考虑是否给宝宝打五联针,那么,五联疫苗价格以及糖丸、IPV的对比如下:

疫苗名称作用费用优势劣势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的减活疫苗免费不花钱有致残风险,且致残不可逆IPV预防小儿麻痹的灭活疫苗(进口)元/针安全且价格合适,是替代糖丸的最佳方案很多地方都没有IPV打五联疫苗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流感嗜血杆菌、的联合疫苗约元/针(4针约元)(1)比按部就班的传统疫苗宝宝可以少打8针,爸妈也可以避免多次往返接种门诊的折腾;(2)五联疫苗中的百白破疫苗质量比免费的百白破疫苗好价格贵

很多人担心五联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害怕孩子接种后会受不了。其实五联疫苗绝不是简单地将几种疫苗随意混合而成,它考虑了各种抗原组合的可溶性、物理兼容性、抗原稳定性以及使用中的免疫程序和不良反应等问题。研究人员在全球范围内对多联疫苗和传统疫苗的比较做了大量研究,表明多联疫苗除了能够达到与相应传统疫苗相同或更好的预防效果之外,其安全性甚至更好。

目前五联疫苗在9个国家以5种不同的接种程序共进行了12项临床试验,研究结果都证实了儿童五联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接种儿童五联疫苗和分别接种脊髓灰质炎、百白破和Hib疫苗相比,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相当的。而年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更证明了儿童五联疫苗也同样适合中国宝宝。

不过五联疫苗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接种。对该疫苗及其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抗生素过敏者和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注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后发生神经系统反应者,均不能接种五联疫苗。

七、什么情况下,儿童不适合接种疫苗?

有些不良反应是无法避免的,但有些确实人为可以控制的,而儿童有一些情况下则是不适合打疫苗的。在调查中,针对哪些情况下儿童不适合接种疫苗进行了调研,统计发现,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只有感冒、发烧以及呕吐这些症状时不适宜接种疫苗,具体调查情况,如图6。其实遇到选项中任何一个情况时,儿童都是不适宜接种疫苗的。

图6:参与调查人员认为儿童在什么情况下不适合接种疫苗

具体来说,有以下情况时,宝宝都不适合接种疫苗。

1、有过敏史的宝宝一律不得接种疫苗(除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外)。

2、患有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疾病以及结核病的宝宝,也不宜进行疫苗接种。

3、有先天性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的宝宝不宜进行疫苗接种,尤其是活疫苗。

4、有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的宝宝,如:大脑功能发育不全、癫痫、高热惊厥、抽风病史、脑炎后遗症等均不宜进行疫苗接种。特别是百白破混合制剂、乙脑和流脑疫苗。

5、如果宝宝处于疾病的急性期或患有急性传染病,应暂缓接种,以免加重病情。小编建议完全恢复后一周再行接种。

6、如果宝宝发热、体温超过37.5℃时,也应暂缓接种。

7、如宝宝的接种部位有严重的皮炎、牛皮癣、湿疹、皮疹及化脓性皮肤病,则应在治愈后再行接种。

8、如宝宝的大便比平时增多,如每天排便4次以上,即出现腹泻时也不宜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9、凡发现有对鸡蛋过敏的宝宝则不宜接种麻疹、麻风、麻风腮、流感等疫苗。10、凡对牛奶蛋白过敏、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宝宝不得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

除了接种前需要注意这些问题以外,接种后仍然有一些注意事项是需要家长们了解的。比如:1、要适当休息。2、24小时不要洗澡等。

以上情况都需要家长在日常带孩子接种疫苗时加以注意,具体情况则要多遵从医嘱。

八、各种疫苗接种后,儿童可能有什么不良反应?应如何处理?

调查发现,有45%的互联网用户不了解接种疫苗后儿童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还有一小部分认为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太低,根本不需要了解。具体分布如图7。

图7:参与调查人员对于儿童接种疫苗不良反应的了解情况

宝宝进行接种疫苗时,有些宝宝体内会发生不相宜的不良反应,专家表示,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引起类似病毒、细菌的感染过程,但不会引起真正的疾病。因此体内会出现某些反应,也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了严重的症状就需要家长及时带宝宝就医,及时处理。一般宝宝在医院观察30分钟后,医院。在调查中,医院是否有告知这一点对家长们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8。

图8:医院是否有告知儿童应在接种疫苗后观察30分钟再离开

虽然没有告知的比例很低,医院在告知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的。

通常来讲,宝宝接种疫苗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两类,一类就是发热,另一类则是局部反应。

首先,第一类——发热。发热分为轻度(37.1—37.5°C)、中度(37.6—38.5°C)和重度(=38.6°C)个别儿童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百破二联疫苗、流脑疫苗、等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风腮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水痘等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接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处理原则:发生轻度、中度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医院观察治疗。

其次,第二类——局部反应。表现为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接种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百破二联疫苗等含有吸附剂疫苗,部分接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处理原则:发生轻度、中度反应时一般不需任何处理。较重的局部反应前三天应用干净毛巾冷敷,红肿好转后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注意事项:接种麻疹、甲肝、乙肝、百白破、HIB等疫苗后,24小时内不能洗接种部位,个别儿童接种某疫苗(百白破、HIB)后局部发红,伴轻微肿胀、痒、疼痛,请避开针眼冷敷局部,48小时后改为热敷。若医院就诊。

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次事件曝出之后,《疫苗之殇》这篇报道讲的是接种不良疫苗的反应,和问题疫苗有关系吗?多位专家都表示,基本上是两回事。本次问题疫苗案件的问题主要出在运输环节,不良疫苗的问题则是出在生产环节。

九、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有什么差别?

既然国产疫苗存在一定隐患,是不是就一定要选择进口疫苗呢?国产与进口存在什么区别呢?

在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被调查者认为进口疫苗虽然价格更贵,但比国产疫苗质量更更放心,13%的用户认为国产性价比更高,另外35%的用户只知道进口疫苗更贵,但并不知道实际有什么区别。具体如图9。

图9:参与调查家长对进口疫苗及国产疫苗的态度

但在实际接种时,更多家长为孩子选择的还是国产疫苗,具体比例如下图10。

图10:参与调查家长为孩子选择进口或国产疫苗的比例

而当问及选择国产疫苗的家长为什么没有为孩子选择进口疫苗时,主要有以下原因,医院给打什么就打什么,很多地区买不到进口疫苗,而且也不知道有什么区别。具体如图11。

图11:参与调查家长中选择国产疫苗的具体原因

不过在分析区别之前,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问题疫苗”出错的环节在运输过程而非生产过程,因此这与疫苗是国产还是进口无关。

那么国产疫苗与进口疫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指出,一类疫苗大部分是国产的,进口疫苗大部分是二类疫苗。凡是批准在中国上市的疫苗,无论国产还是进口的,按规定都经过严格检验。至于选择哪一种,家长可根据经济情况而定。目前,在国内上市的疫苗种类有33种。这些疫苗中,19种只有国产的,2种只有进口的,剩下12种才既有国产又有进口。具体如下图12。

图12:国产VS进口疫苗一览

四联疫苗和五联疫苗虽然只有进口,但其组成成分是白百破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脊灰疫苗,这些单独的疫苗均有国产疫苗。应该说制造四联和五联疫苗的原材料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只是我国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解决如何将其搭配成四联和五联疫苗。

只有国产疫苗或只有进口疫苗的疫苗种类,反而不必纠结。既有国产疫苗又有进口疫苗的12种疫苗,要把这12种既有国产又有进口的疫苗比较出个结果,只能对其性能和价格进行逐一对比。性能包括两方面指标——防病效果和安全性,下表中用5星表示最好,依此类推。价格则参考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单价或上海市药品物价管理部门(不一定涵盖所有厂家的产品价格)的最高零售限价。多数情况下,同一疫苗种类在国产或进口类别下还有不同厂家、不同工艺的产品,为了避免发生类似田忌赛马的问题,我们在疫苗性能比较时,对国产或进口类别下所有产品的综合性能进行比较。具体如图13。

图13:国产VS进口疫苗性能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某些种类的国产疫苗在性能上略逊于进口疫苗,但对大部分疫苗来说国产与进口的性能不相上下。若从性能与价格综合来看,国产疫苗的性价比通常都高于进口疫苗。

不过,必须提醒的是:关于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的性能比较,不应该片面理解为“国产”与“进口”在质量控制上的差别,而应该理解为“具体生产工艺”上的差别。以脊灰疫苗为例,国产脊灰疫苗全部为减活工艺,疫苗内含有活的疫苗病毒。只要是脊灰减活疫苗,就有可能引起人体感染导致类似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概率极低),全球概莫能外,这与疫苗是国产必须说明的是,上市的疫苗均能达到国家相关的防病效果标准,只是在具体的抗体水平和阳转率的数字上可能有高低。

因此,国产疫苗与进口疫苗在性能上不存在明显差距。选择国产疫苗还是进口疫苗取决于个人对疫苗性能与价格这两个因素的重视程度。性能至上者,选择进口疫苗不会有错;讲究性价比者,选择国产疫苗非常明智。

第二部分——我国疾控监管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次疫苗案件保留出了我国疾控监管体系中的诸多问题,在本次的调查中,家长们也普遍希望国家可以加强对此方面的监管。那么这次案件中,我们的监管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上文已经提到的,根据我国对疫苗等生物制品的监管规定,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其中国家免疫规划中的疫苗品种作为一类疫苗,全部由接种单位上报接种计划,国家统一免费分配发放;需自费接种的二类疫苗,则可由具有相关资质的疫苗经营企业向疾控机构或接种单位直接提供。

作为高风险特殊药品管理的疫苗,目前在我国实行严格的批签发制度。从事疫苗生产和经营的企业,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疫苗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和各级疾控部门等接种单位,在政策壁垒内构成了疫苗产业的共同生态。

而自由定价的二类疫苗,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一产业内最大的生意。一支二类苗正常的流通方式是生产厂家→经销商→省疾控→市疾控→县疾控→接种点。这个过程中层层加价,空间巨大,即使疾控系统内流动也要加价。巨大的空间是疫苗贩子赚钱的基础。一番几倍的利益空间二类疫苗更是养活了很多环节的人。“在SARS之前,很多基层疾控体系基本没有政府支持,都是靠自己找饭吃,很多人都自己找买卖做,甚至卖煤球炉子。”一位卫生系统的人士表示。

而“每个企业对于二类苗都有自己的销售途径,有的企业拥有自己的销售队伍,有的企业是经过代理商模式进行销售,然后总代理商再往下继续分级。但是二类疫苗多数还是以销售到疾控部门为主,不针对医疗机构的接种点,因为配送比较麻烦。二类苗进入疾控部门之后,由疾控部门再往下分发。但是由于二类疫苗属于自愿接种,数量就很难控制,疫苗很容易出现近效期疫苗,一旦出现这样的疫苗,为了处理库存,无论是经销商还是疾控部门都会出现大甩卖的事情,这些甩卖的疫苗很多都流向了个人代理那里,然后再以比较低的价格进入接种点。”一位疫苗生产企业的人士表示。

“对于这些近效期的疫苗,如果没有资质的个人想买走,疾控部门或者疫苗经销商,他们都会帮个人搞定资质,找一个有资质的公司,挂牌,走货,谁也不知道那些近效期的疫苗去了哪里。因为近效期的疫苗都是低价处理,谁也不想坏在自己手上,更何况,又有需要低价疫苗的地方,就给了这些窜货的个人带来了空间。”上述地方药监体系人员表示。

而这里我们又不得不谈到,始于年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制度。这一制度是通过药品电子监管码全流程覆盖,实现药品追溯信息化监管,在最小单位包装(一瓶、一针、一片)上都有监管码可以追踪——在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追溯流向,尽快回收,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是这一制度最大的亮点。

“如果产品使用单位严格执行产品可追溯体系(电子监管码),就可以明确产品的来源是合法还是非法渠道,除非明知故犯。”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表示,而现阶段疫苗的安全事件已经显示,药品监管码制度并没有被真正执行,所以才会造成到目前都无法追踪到最终流向的状况。“医院系统对扫码的事情一直是个真空,医院的药品销售占整体国内市场的80%,但其实入库时根本就不扫码。”一名不愿具名的疫苗行业从业者说。

“现在真实的情况是,疫苗出了厂家或经营公司后,监管码到疾控实际很难起作用。”3月20日,某知名疫苗企业相关负责人透露,“CFDA的电子监管码系统是封闭的,全国疾控系统没法读取,导致脱节。”她进一步说,比如企业的疫苗发货时扫描监管码,到经销商处接收时也扫描,再发给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时也会扫码,但是到了CDC之后好像就不一定了,有些地方都没这条件。CDC想查监管码也查不了,只能通过药监。近年来有几个省份的CDC就只好自己建监管码信息网络,但前提是要供货方按他们系统格式将相关监管码给到他们,然后才能逐级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北京白癜风专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hl/75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