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可治疗复发性急性中耳炎的益生菌B

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56688.html
本摘要基于的论文Amicrobiomecase-controlstudyofrecurrentacuteotitismediaidentifiedpotentiallyprotectivebacterialgenera发表于BMCMicrobiology,BMC与NaturePortfolio均为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品牌。复发性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是常见的儿童疾病。通常的治疗方案是使用抗生素,但是随着病原体抗药性的增加,这一治疗方案也逐渐效果不佳。于是,亟需探索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案。通过益生菌抑制病原菌生长被认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目前为止,临床采用的益生菌缺乏特异性,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找到能够治疗复发性急性中耳炎的特异菌株或菌群呢?复发性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所致,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等被认为是其主要致病菌。来源:KATERYNAKON/SCIENCEPHOTOLIBRARY/Getty

年2月,来自西澳大学的RachaelLappan和ChristopherS.Peacock联合课题组在BMCMicrobiology发表研究论文[1],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比较分析了健康和患病儿童的鼻咽、中耳菌群组成,并发现了一些存在于健康儿童鼻咽内的益生菌,有望帮助治疗复发性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常常是普通感冒或过敏反应的并发症。由于婴幼儿时期中耳的结构和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得三个月到三岁之间的幼儿成为该病的易感群体。患儿因为疼痛不适,常表现为焦躁不安、啼哭和睡眠障碍,不仅增加家长的精神压力,也容易引发其他较为严重的疾病,如细菌感染扩散引起的脑膜炎等。另外,由于治疗不彻底或其他因素,常常导致急性中耳炎反复,变成复发性急性中耳炎,继而引起听力下降。

为了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方案,西澳大学的联合课题组分别采集了五岁以下复发性急性中耳炎患者和健康儿童鼻咽、中耳等部位的菌群样本,并采用16S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进行了比对分析。16SrRNA是一段具有保守性和特异性的序列,常被作为细菌分类的标志。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对获取的万原始读段进行了筛选和聚类分析,基于序列相似性,鉴定出个可操作分析单元,即代表个不同菌群。

通过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菌群种类和丰度,研究人员在健康儿童的鼻咽菌群中,发现了丰度较高的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和狡诈颗粒菌(Dolosigranulum)。他们推测或许正是因为这两种菌丰度比较高,抑制了其它菌——尤其是那些致病菌的丰度,从而使人没有患病。因此,未来可对这两种菌进一步研究,确定其是否可以被开发成特异治疗复发性急性中耳炎的益生菌。

另外,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在患儿还是健康儿童中,鼻咽菌群里肺炎链球菌、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的菌群丰度都很高。这三种菌一直被认为是复发性急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一般认为它们起源于鼻咽,然后迁移到中耳继而诱发感染。目前的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致病菌从鼻咽迁移到中耳的假说。而相关性分析显示,患儿组的中耳菌群中还存在三种丰度较高的菌群,即差异球菌属(Alloi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苏黎士菌属(Turicella)。研究人员推测它们可能是引起复发性急性中耳炎的新型致病菌。但是,由于这三种菌在健康儿童和患儿的鼻咽处都未被发现,也不能排除它们是中耳中固有的菌群。

该项研究通过微生物组学手段,对较少探索的复发性急性中耳炎患儿的中耳菌群,以及鼻咽菌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与对照组的比对,发现了可能的新型致病菌以及有望用于治疗的益生菌。这种方法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患儿上呼吸道菌群的了解,对于开发针对复发性急性中耳炎的特异性益生菌疗法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对治疗其它类型的细菌性或菌群紊乱导致的疾病有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Lappan,R.,Imbrogno,K.,Sikazwe,C.etal.Amicrobiomecase-controlstudyofrecurrentacuteotitismediaidentifiedpotentiallyprotectivebacterialgenera.BMCMicrobiol18,13().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ys/141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