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科疾病分泌性中耳炎
朋友跑来门店急促的对我说:你快点帮我看一下,前两天耳朵堵堵的、闷闷的,感觉也没啥事。今天感觉有点不得劲了,周围的声音都变小了,而且还耳朵疼、头疼、嗓子疼,我的耳朵不会就这样聋了吧?经过了解,他感冒一周多了,没有用药,觉得就是一个小感冒而已,抗抗就过去了,现在各种症状都出来了。通过耳镜可以看到明显的液平面,医院诊断治疗。最后诊断结果为:分泌性中耳炎。这到底是个啥东东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由于中耳鼓室积液造成的,非耳膜化脓性中耳炎。通常是由于鼻咽腔内分泌液回流进中耳造成的。
主要特征表现为:
中耳负压(鼓室图呈“C”型或“B”型)、鼓室积液、听力下降,常伴耳痛、耳闷塞感、耳鸣
小儿发病率高于成人。
明明就是耳朵的问题,为何跟鼻子扯上关系了呢?为何小儿的发病率会比成人高呢?
耳朵和鼻子的关系
要了解耳朵和看似毫无关联的鼻子之间的关系,得从中耳的结构说起了。
中耳通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耳腔和鼻咽是有一个链接通道的,就是这个叫咽鼓管的狭道了。
咽鼓管是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咽骨管的功能
咽鼓管主要负责的就是中耳内外的压力平衡,比如我们坐飞机或者高铁时,由于气压的变化造成中耳内外的压力不一样,挤压耳膜而造成的疼痛或者出现耳朵被堵的感觉。这种时候咽鼓管的作用就体现了,只需要张一下嘴巴,打个哈欠或者嚼一下口香糖之类的,咽鼓管就张开了,内外气压一平衡,疼痛或耳朵堵塞的感觉就立刻缓解了。
那可想而知,如果咽鼓管出现了问题,那么中耳就有可能遭殃了。
小朋友跟成人相比,小朋友的咽鼓管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基于这个特点,鼻咽部的分泌物,细菌等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比如:婴幼儿喝奶之后,躺下不小心呛到鼻子里,这些液体也会回流进中耳里,液体如果长期无法排出中耳,就可能会导致发炎。
平时咽骨管是处于关闭状态的,当吞咽、哈欠等动作时短暂开放。当感冒时,可能会出现经常擤鼻涕的情况,那这时候咽鼓管张开,带着细菌的鼻涕也有可能会回流进中耳当中,如果咽鼓管再因为感冒肿胀而变狭窄,中耳内的液体又无法排出,耳朵里面就会有那种闷闷的感觉了。这些鼻涕夹杂着细菌停留在中耳时间一久还可能会造成炎症,更有甚者,会造成耳膜的红肿和溃烂。
所以说,如果经常反复的感冒,长期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这种由于咽鼓管障碍导致的通气系统不佳,中耳长期积液引发的听力下降就是分泌性中耳炎了。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原则
及时就医,确定病因,解除病因,清除中耳积液,使中耳通气,保持咽鼓管畅通。
END
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zz/1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