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为中医的耳胀。耳胀是指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的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耳胀作为病名,见于近代《大众万病顾问.下册》:“何谓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
诊断要点
1.病史可有近期感冒病史,病程可长可短。
2.临床症状以单侧或双侧耳内胀闷堵寒感为突出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自听增强或者耳鸣,部分患者听力可正常。
3.检查外耳道正常,鼓膜可正常,或见到以下异常:鼓膜呈微红或橘红色、内陷,有时透过鼓膜可见到液平面。病程久者,可见鼓膜极度内陷、粘连,或见灰白色钙化斑。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聋),亦可正常。鼓室导抗图多呈C型或B型,亦可为A型。
分型论治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
主证:耳内堵塞感,多伴有听力减退及自听增强,患者常以手指轻按耳门,以求减轻耳部之不适。全身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脉浮。检查多见鼓膜微红、内陷或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积液,鼻黏膜红肿。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方药:风寒偏重者,方用荆防败毒散。风热外袭者,方用银翘散。
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
主证: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或有听力减退及自听增强,或耳鸣。患者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检查可见鼓膜色红或橘红色,内陷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黏稠的积液。
治法: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
主证: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检查可见鼓膜正常,或见内陷、混浊、液平面。
治法:健牌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主证:耳内胀闷阻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可逐渐减退。舌质淡暗,或边有瘀点,脉细涩。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明显,甚则粘连,或鼓膜增厚,有灰白色钙化斑。
治法:行气活血,通窍开闭。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外治法
1.滴鼻本病伴有鼻塞者,可用具有疏风通窍作用的药液滴鼻,使鼻窍及耳窍通畅,减轻耳堵塞感,并有助于耳窍积液的排出。
2鼓膜按摩可将鼓气耳镜放人耳道内,反复挤压、放松橡皮球,使外耳道交替产生正、负压,引起鼓膜的运动而起到鼓膜按摩的作用。
3.咽鼓管吹张可酌情选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咽鼓管导管吹张法进行咽鼓管吹张,以改善耳内通气。若鼻塞涕多者,不宜进行咽鼓管吹张。
4.鼓膜穿刺抽液若见有鼓室积液,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鼓膜穿刺抽液。
5.鼓膜切开及鼓膜置管经长期治疗无效,中耳积液较黏稠者,可行鼓膜切开术,清除中耳积液。若反复切开无效者,可放置鼓膜通气管。
针灸疗法
1.体针可采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耳周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远端可取合谷、内关,用泻法。脾虚表现明显者,加灸足三里、脾俞、伏兔等穴,肾虚加刺三阴交、关元、肾俞,用补法或加灸。
2.耳针取内耳、神门、肺、肝、胆、肾等穴位埋针,每次选2~3穴,也可用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贴压以上耳穴,经常用手指轻按贴穴,以维持刺激。
3.穴位注射取耳周穴耳门、听官、听会、翳风等行穴位注射,药物可选用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每次选用2穴,每穴注射0.5~1ml药液。
其他治疗
超短波理疗、氦-氖激光照射等均有助于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的通气引流。
预防与调护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感冒及鼻腔、鼻咽慢性疾病。
2.患伤风鼻塞及其他鼻病出现严重鼻塞时,应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以防耳胀的发生。
3.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以免邪毒窜人耳窍。
4.儿童患本病常不易被觉察,应重视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预后及转归
本病及时进行中医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程迁延日久,鼓膜与鼓室内壁粘连,导致听力明显下降,治疗则较为困难。
医院耳鼻喉科祝您:耳聪、鼻畅、咽喉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pkd.com/wadzz/14457.html